手机版
1 1 1

【明鉴】中国古代用人思想:能成大事者必以用人为先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中国历史上,那些身处乱世、心怀大志,以平定天下为己任的政治家,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重视招揽人才和使用人才。

  东汉末年,政治动乱,群雄并起。斗来斗去,最后剩下三家:魏、蜀、吴,史称“三国”。曹操最会用人,所以曹操最强大。

  曹操爱才、揽才、用才、护才的表现是很突出的。刘备曾被吕布打败,无奈之下投奔曹操,曹操谋士程昱力劝曹操杀掉刘备,以绝后患。曹操知道程昱的建议是有充分道理的,但他说:“现在正是我们收揽英雄的时候,杀了他会造成我们容不得英雄的不好影响,失天下之心,不可。”为了给自己树立一个爱护人才的形象,曹操有意放过了可以轻而易举除掉潜在竞争对手刘备的机会。

  为了收揽天下人才之心,曹操更是以大度能容的气度,毫不计较属下对自己的不忠行为。官渡决战前夕,袁绍军力大大胜过曹操。曹操手下的一些官员和将领,为给自己留条后路,暗地与袁绍书信联系。没想到曹操以弱胜强打败了袁绍,并缴获了袁绍逃跑时没有来得及带走的来往书信。那些给袁绍写过信的人,这时如坐针毡,惴惴不安,而曹操表现得若无其事,将这些书信当众“皆焚之”,表示不予追究。

  正是在广揽贤才的思想指导下,曹操身边逐渐积累起大批杰出人才,文的如荀彧、荀攸、郭嘉、程昱、陈群、司马懿等,武的如张辽、徐晃、曹仁、夏侯渊、乐进、李典、徐褚、张郃等,这些文臣武将为曹魏政权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我们再看朱元璋。在中国历史上,地道的“土包子”出身,而能在农民起义的浪潮中脱颖而出,最后统一天下坐上皇帝宝座的,除了刘邦,另一位就是朱元璋了。而朱元璋取得天下的法宝不是别的,仍然是招揽和重用优秀人才,大批英雄豪杰、贤人名士因而投到他的门下。他在同这些杰出人才初次见面时,往往都有一番不同寻常的谈话。朱元璋通过谈话,了解这些杰出人才是否名副其实,是否怀有平定天下的巧计奇谋;这些人才通过谈话,观察朱元璋有无平定天下的鸿鹄之志和信心决心。如果发现有共同目标,双方便一拍即合,朱元璋当即重用他们,他们也欣然效命。

  朱元璋进攻滁阳时,李善长前去拜见。朱元璋问他:战争什么时候能结束?李善长说:“秦朝动乱时,汉高祖以平民起兵,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妄杀人,五年就成就了帝业……如果您能仿效他的做法,天下便不难平定。”朱元璋“称善”,说他讲得很好。李善长为朱元璋参谋军机,考察推荐人才,制定法令政策。朱元璋外出征讨时,李善长留守后方,调兵筹粮,做好后勤保障,被称为萧何式的人物。朱元璋称帝后,论功行赏,李善长位列第一。

  刘基,字伯温,博通经史,无书不读,尤其精通天文,当时人把他比作诸葛孔明。朱元璋攻下金华后,一再邀请刘基出山。刘基见到朱元璋,针对时务陈述了十八条计策。朱元璋高兴得不得了,马上建造了礼贤馆让刘基等居住,宠爱备至。朱元璋向刘基询问征战之计,刘基提出了一条正确的战略方针:先灭陈友谅,再平张士诚,消除后顾之忧,“然后北向中原,王业可成也”。朱元璋在刘基等人的帮助下先消灭陈友谅,又消灭张士诚,最后北定中原,基本合乎刘基的策略。

  打天下光有文人显然不行,如果缺乏冲锋陷阵、能征善战的战将,再好的方针和计策也会落空,因此必须文武并济。在招揽并重用杰出战将方面,朱元璋同样表现得如饥似渴,他尤其器重徐达、常遇春等人。朱元璋称帝前先称过吴王。吴王元年(1367年),朱元璋宴请功臣,他对诸将讲了一番话,再次阐明依靠优秀人才平定天下的理念和态度,说了三层意思:第一,“自古豪杰开创基业,非用贤能何以济事”?我出身于平民百姓,全依赖各位将相之才与我共同打天下。第二,徐达、常遇春等人出生入死,战功卓著,堪为“一代元勋”,我推心置腹地信任他们,他们竭心尽力地辅佐于我。大家要向他们学习。第三,陈友谅被我消灭后,除了首恶必办之外,其他有才能的人不但不杀,我还诚心任用,其中心存疑虑的人与我交谈之后,很快就肝胆相照,出入左右,不分新旧。

  可见,不管文武新旧,只要是优秀人才,朱元璋都能做到倍加珍惜,大胆使用,用其所长。这也正是他在乱世中的取胜之道。(来源:共产党员网 摘编自《中国古代用人思想》)

发布时间:2016年04月01日 16:22 来源:共产党员微信 编辑:张青津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