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祭奠】雨花台,书写一段精神传承的动人故事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正如他们选择了危险、劳顿、清贫的革命生涯,以及随时可能到来的被捕、酷刑、铁窗,他们选择了无畏地迈向刑场:“国不可以不救。他人不去救,则唯靠我自己。他人不能救,则唯靠我自己。他人不下真心救,则唯靠我自己。”

  大半个世纪过去,他们当年牺牲的巨大价值被历史一一证明。而先烈们,像一粒粒晶莹的雨花石,长留在时光的长河和人民的记忆中。

  南京雨花台上,一张张烈士的面庞,青春依旧;清明祭奠,他们提出的问题同样历久弥新——“对于国家和人民,你做了什么?”

  3月29日,人们前往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祭扫。新华社记者 韩瑜庆 摄

  英才英年身先死

  长使追思泪满襟

  4月4日清明节,南京市话剧团出演的话剧《雨花台》,在北京大学拉开了国内高校百场巡演的帷幕。

  雨花台,这座聚集着烈士英灵的山岗,又一次激荡起莘莘学子的心潮。

  南京中华门南侧的雨花台,是1927至1949年国民党当局处决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的最大刑场。成千上万烈士在此就义,能查到真实姓名的就有2406名。这其中中国共产党地市级以上重要领导人就有30多位,包括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邓中夏、罗登贤,中央委员恽代英。所有的烈士牺牲时平均年龄还不到30岁。

  3月30日,南京市话剧团在排练话剧《雨花台》,图为恽代英(崔钟饰)在剧中。新华社记者 李响 摄

  话剧《雨花台》,大量采用历史人物原话,将不同时期牺牲在南京的恽代英、冷少农、施滉等烈士,编织在一个拼死保护潜伏战友、送出情报的惊心动魄的故事中,集中表现了革命烈士信仰、忠诚、为民、担当的风骨和情怀。

  剧中讲述了恽代英入狱近一年,没有暴露身份,包括一些国民党高官虽然认出了他,却无人告密,但最终在出狱前被叛徒顾顺章出卖。为了及时从狱中送出关键情报,他与潜伏在国民党军政部的红色特工冷少农争相去死,受到感化的国民党狱警也甘愿为帮助共产党而死。

  3月30日,南京市话剧团在排练话剧《雨花台》。图为冷少农(张树平饰)在剧中。新华社记者 李响 摄

  “烈士的人格太伟大了!我们在谢幕走向观众时,所有的演员都在流泪,观众全都站起来了,掌声经久不息!”冷少农扮演者张树平说,“原来革命精神可以这么强大!”

  “你我失去一人之生命,或许可以将新中国的诞生提前一个小时;万千同仁牺牲生命,则理想之国近在咫尺。”这是留学法德的哲学博士、时任中共河南省委书记许包野临刑前的话。饰演者刘旭说:“每次演到这里,我全身就会发抖!共产党有这么优秀的人,永远不可能垮!”

  3月30日,南京市话剧团在排练话剧《雨花台》。新华社记者 李响 摄

  作为特殊党课,南京去年还推出了一台大型情景剧《雨花颂·信仰》。3个多月连演19场。伴随着音乐、舞蹈、诗歌,再现的监狱、刑场上,革命领袖邓中夏、恽代英,南京特委书记李耘生、女英雄丁香等一批即将被枪杀、活埋或毒死的共产党人,与自己的亲人、敌人和当代青年、堕落贪官、现场观众进行对话,探讨生与死、家与国、利与义的关系。每一场结尾,都由主持人带领台上台下的共产党员高举右手,齐诵入党誓词。

  “烈士的魅力超乎想象!”《雨花颂·信仰》导演庄嘉敏告诉记者,在“宣誓”那一场,许多不是党员的人都举起了拳头。当念到“永不叛党!永不叛党!永不叛党!”时,《国际歌》响起,许多人热泪长流!

  一级作家、南京市委宣传部处长邹雷说:“这两部大型舞台作品的演出成功告诉我们,一定要理直气壮地讲信仰!”

  薪火相传“战友圈”

  生生不息“同志群”

  今天,当年恐怖的刑场已变成风光如画的红色教育基地。雨花台上,有了庄严的纪念碑、纪念馆、烈士陵园、烈士群雕,还有镌刻精致的《共产党宣言》和《新民主主义论》石刻。

  从1927年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份算起,已经过去了近90年。

  时空变幻,当年烈士的事迹和他们的精神会不会被渐渐淡忘?

  3月29日航拍的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人们前往祭扫。新华社记者 李响 摄

  雨花台烈士纪念馆馆长向媛华介绍,后继有人是所有烈士的最大愿望。就是因为坚信“杀了我一个,自有后来人”,他们牺牲时才表现得从容不迫。“同志们,我快要到雨花台去了。”邓中夏在临刑前冷静地写道,“你们继续努力奋斗吧!最后的胜利是属于我们的!”

  向媛华说,革命战友之间也有“战友圈”,爱国同志之间也有“同志群”。就从雨花台看,同样能看到一条清晰的精神传承脉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每一个阶段,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有师生间的传承。在恽代英的感召下,李坤泰走出四川宜宾老家参加革命,又经恽代英在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精心培养,后来来到白山黑水,成为名垂青史的抗日英烈。她更为世人记住的名字是赵一曼。

  ——有夫妻间的勉励。谭寿林烈士的妻子兼秘书钱瑛,是新中国第一任监察部长,人称“女包公”。她曾是洪湖红军游击队的领导,是广为流传的文艺作品《洪湖赤卫队》女主角韩英的原型之一。

  ——更多是以信仰集聚在一起的同志间的砥砺。曾任地下党南京地委书记的谢文锦烈士,曾是刘少奇、肖劲光在莫斯科东方大学的同学,也是另一位雨花台烈士李得钊的老师;许包野烈士在德国由朱德介绍入党,后来成为同样担任过江苏省委领导的陈原道、黄励烈士的革命引路人。

  图为3月29日航拍的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新华社记者 李响 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烈士们的事迹经过广泛宣传,代代相传,更成为无数人汲取精神力量的源泉。共同的信仰,让雨花台留下的“朋友圈”“同志群”在更大范围扩展。

  1962年1月13日,一名普通的解放军战士在日记中写道:“今晚,我看了《洪湖赤卫队》电影,感到浑身是力量。我决心永远向韩英学习!”他的名字叫雷锋。

  谱写出无数人传唱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谁不说俺家乡好》等著名红色歌曲作曲家叫吕其明。他还曾创作出慷慨激越的交响诗《红旗颂》,这部红色音乐经典传遍中华大地。成长于新四军抗敌剧团的吕其明,父亲是雨花台烈士吕惠生。《红旗颂》1965年问世时,吕惠生牺牲已经整整过去20年。

  每年清明节,是孙以智老人最忙的时候。作为孙津川烈士的侄女,她从47岁时开始担任雨花台实验小学校外辅导员,给孩子们和雨花台参观者讲述烈士故事,已坚持了36年。

  勿忘先烈承遗志

  时代不同报国同

  如今的雨花台,每年接待来访者达600余万。随着环境的美化,史料的丰富,多媒体展示功能的完善,互动功能也大大增强。

  最让来访者感动的是馆内陈列的大量烈士书信:

  ——“我所要的名和利,是大众所需要的名和利,我不稀罕个人的名和利!” 孙晓梅烈士这样对母亲说。

  ——“剔除中饱,涓滴归公,一文钱都要用在有利革命上。”吕惠生烈士这样对同事说。

  ——“一个人除解决自身的问题而外,还须顾及到社会人类。” 冷少农烈士这样对未满7岁的儿子说。 ……

  3月29日,人们参观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新华社记者 韩瑜庆 摄

  去年,南京开展了一场“给革命烈士回信”征文活动。2000多位大中学生和青年职工,阅读了牺牲时与他们年龄相仿的烈士们迈向生命尽头前的遗言后,向烈士们发出自己誓言:

  ——“敬爱的孙晓梅烈士:也许倾尽一生,我也无法达到您的高度,但是我始终在仰望、在追随,用灵魂爱我的祖国!”

  ——“尊敬的吕惠生烈士:我们要学习您谦逊廉洁,从不邀功请赏的优秀品质,为他人谋福祉!”

  ——“敬爱的冷少农烈士: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坚守,只为让历史不白白哀痛,让未来绝不为现在遗憾!”

  南京市委宣传部长徐宁对记者说:“读了这些回信,我一次次受到震撼和感染。红色传统、红色基因正在青年一代中传承和延续,我深为他们感到自豪!”

  从2006年至今,南京农业大学每年向雨花台烈士纪念馆派出16人的义务讲解队,利用周末为参观者讲述烈士故事。理学院大四女生孙韵婷告诉记者:“以前,我总是遇到打击才肯拼搏,当讲解员之后,受到烈士精神感染,自强心态成了一种常态。”

  4月2日,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雨花台烈士吴振鹏女儿王行(右)在雨花台英烈亲属口述史征集活动现场讲述历史。新华社记者 李响 摄

  4月2日,一场“雨花台英烈亲属口述史征集活动”正式启动。从南京24所高校中选出的40位大学生志愿者将奔赴全国,寻找烈士后人,抢救红色史料。南京大学历史专业研二学生张梓晗骄傲地说:“这次工作必将成为我大学生活中最值得珍惜的一段经历。”

  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副研究馆员张国强告诉记者:“我们所处时代与烈士不同,但同样需要养成尽忠报国的血性。”

  雨花台松柏环抱,来访者都会在烈士纪念碑前看到这样的碑刻:我们和我们的后代会常来这里。(来源:新华全媒头条 记者:李灿 孙彬 聂可)

发布时间:2016年04月05日 16:17 来源:共产党员微信 编辑:张青津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