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人物】上万群众送别“太行新愚公”李保国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图为李保国追悼会现场。袁志广 摄

  12日一大早,就开始有群众自发地赶往保定市殡仪馆,送李保国教授最后一程。记者11日中午到达保定的时候,就有来自河北省多地的群众陆续到达李保国教授的家中进行悼念。“很多人听到这个消息,赶过来送他最后一程。”河北农业大学校长王志刚表示。

  当日10时许,殡仪馆前庭院及门外的路上云集了上千人的悼念队伍。不少人是从邢台、石家庄等外地赶来的。李保国生前所在的河北农业大学的师生们胸前佩戴白花在殡仪馆前有序站立迎接来悼者。

  王志刚校长表示,李保国教授是河北农业大学教师队伍中非常优秀的代表,他的精神非常感人,从1981年开始,他扎根太行山区,立志做“太行新愚公”,帮助山区百姓脱贫致富,他把自己最好的论文和科研成果写在太行山上……

  “这么好的人,太可惜了,要是他活着,能让多少山区的百姓脱贫致富啊。”不少前来悼念的群众发出如此感慨。

  让群众深深缅怀的是,李保国教授走过的那条不平凡的人生路:他每年在山里“务农”的时间超过200天,先后完成山区开发研究成果28项,建立了太行山板栗集约栽培、优质无公害苹果栽培、绿色核桃栽培等技术体系,培育出多个全国知名品牌,带动10余万农民脱贫致富,走出了一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扶贫新路。

  4月10日凌晨,这位30多年如一日、扎根山区的“太行新愚公”,因心脏病突发,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享年58岁。

  图为从太行山区赶来的村民送别李保国。

  得知李保国去世的消息后,河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克志第一时间作出批示,对李保国同志不幸逝世,感到十分悲痛,表示深痛哀悼,并向其亲人表示亲切慰问。赵克志在批示中说,李保国同志是时代楷模,对党忠诚,心系人民,艰苦奋斗,无私奉献,30多年扎根太行山,研究推广农业科技事业,为贫困地区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作出了卓越贡献。他的去世,是党和人民事业的损失。要在全省做好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的总结和宣传工作,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大力开展向李保国同志学习的活动。

  他的突然离去,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悼念。11日上午,邢台市内丘县岗底村、邢台临城县、邢台县前南峪等地上万名群众自发的组织了悼念活动,缅怀这名带领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太行新愚公”。(来源:新华网河北频道 作者:袁志广 王昆)

  追忆李保国

  染绿太行35载 山乡巨变不忘新愚公

  图为李保国追悼会及遗体告别仪式12日在保定市殡仪馆举行。

  据了解,上世纪八十年代,李保国举家扎根山区,他用责任和担当,用科技和知识,让荒山秃岭披上了绿装,让太行山区的农民摘掉了“穷帽”。

  11日上午,邢台市内丘县岗底村的村民自发组织了悼念活动,岗底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在宣读悼词时几度哽咽,许多村民现场泣不成声。

  杨双牛说,李保国和村民的感情非常好,过年时村里人都爱往家里拽请他吃饭,今天的悼念活动不仅村里人都来了,很多周边村的村民也来了。

  据杨双牛回忆,1996年一场大暴雨,让科技救灾团成员李保国走进了这个村。数年间,在他的精心指导下,这里的苹果卖出过百元人民币一个的天价,村民人均收入也从此前不足百元变成了如今的3万多元。

  稀疏的头发打着卷儿,黝黑的脸盘下挂着几撮胡子,穿着随意的李保国站在村民中间,陌生人很难看出谁是教授。就这样一个像农民的教授,却被誉为山区的“科技财神”。

  据不完全统计,在去世前的这4个多月时间里,李保国在家的时间总共不到10天。就连春节,也只是休息了一天,在生命的最后一段岁月,他几乎走遍了河北省各个山区县。

  35年来,李保国在太行山区推广了36项林业技术,累计增加农业产值35亿元,纯增收28.5亿元。35年来,李保国带队先后指导并培育了邢台县前南峪村、内丘县岗底村、临城县绿岭果业有限公司、平山县葫芦峪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易县绿泽农林种植有限公司等全省山区开发先进典型,示范推广面积达到了1826万亩,带领10多万太行山民奔向小康路。

  12日上午,邢台县浆水村20多位村民自发来到保定殡仪馆,送李老师最后一程。“李老师真是大好人啊,作为教授,一点架子没有,真正是咱老百姓的教授。”听到李保国去世,村民们陷入悲痛之中。

  村民王维忠说,听说李老师去世后,村民们大多是租车过来的,一天间,浆水村陆陆续续来了十几辆车,一百多人。他说,山区农民以前都是靠种地为生,收入微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李老师带领村民栽种苹果,用先进科技引领农民发家致富,“如今百姓的日子渐渐富裕起来了,他却这么突然的走了”,话说一半,眼前这位果农早已泣不成声。

  李保国的故事已走进千千万万山区村民的心里。在前南峪村,村里人把他的事迹刻成碑文,矗立在村口;在岗底村,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成果展示厅里,一共五个部分的展板,四个部分里有他的身影;在许许多多村民的家常用语中,说起他的名字已像身边的亲人一样亲切自然。

  不难想象,在30年与山区农民打交道的过程中,他已经完全融入村民们的生活。正是基于对河北山区农村的这份感情,才让他的名字成为山区众多村民口中致富的代名词。

  30多年来,他一头扎进太行山,许多在贫瘠山沟里“刨食”的农民因他而一甩“穷帽”。如今,荒山,一座座变绿;林果,一天天挂满枝头,可这位行走在太行山区的农民教授,却永远走了,巍巍太行呜咽黯然,山乡巨变的百姓永远铭记……(来源:长城网 记者:张天虎 赵晓慧 宁晓雪)

发布时间:2016年04月13日 15:02 来源:共产党员微信 编辑:张青津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