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古典】每一处精致园林,安放一场绮丽梦境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古人志趣,亦是你我之共情

地道风物·叙言

对于中国园林来说,托物言志是重点,所谓咫尺山林。

年华易老,倏忽世代,先贤富贾曾苦心经营的园林却留了下来,

述说着得意、悲欢、隐秘。

畅游古典园林,移步换景间,读到的不仅仅是古人志趣,

亦是你我之共情。

建筑大师童寯曾道:“中国园林实际上正是一座诳人的花园。是一处真实的梦幻佳境,一个小的假想世界。”

园林最能反映造园者和园主人的“个性”:江南的文人、北方的官宦、岭南的商人……

看看江南园林,就知道文人心目中的“桃花源”是怎样的:咫尺山林、曲径通幽、屋舍淡雅、花木清新……

江南园林总让人想起“文心雕龙”一词,因为它们实在太小也太过精致。

对于这样的小园,古人还有一个好词儿形容,叫做“壶中天地”。而“壶中天地”又往往与“壶天之隐”联系起来。江南园林就是个隐者的山林世界。而隐逸的文人,一直是江南造园的主力军。

四散的文化密码,寄托着园主人的情趣与志向,借园林与自然交流,也与先贤共鸣。

江南园林中,舟无处不在。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其实是一种“隐逸”的象征。

每当文人想要遁世归隐,耽乐山林,一般都要买舟而往。东晋陶渊明有“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风飘飘而吹衣”。唐代大诗人李白是“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就连乐天知命的苏东坡,也想要“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壶中天地,似乎又深远无尽

古代中国,所有人都在模仿文人,而全国各地又都在模仿江南。江南园林大都如此,几亩地的花园而已,却仿佛拥有了整个世界。

平湖似镜 建筑依水

江南园林里,有许多亲水建筑。建筑依水,为观赏变幻迷人的水景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粉壁为纸 以石为绘

粉墙为纸,黄石作绘,再点缀上姿态各异的花木,可谓别开生面。

而江南园林一般都是粉墙黛瓦,朴素洁白的粉墙,就成为这些花木的最佳底衬了。

风移影动 珊珊可爱

以实物在粉壁上作画,已是匠心独运;用实物借助自然的光影作画,则更是高明的艺术。

白壁如纸,树则如丹青,利用树影“画”出富有特色的水墨画,可谓颇得传统江南文人之意。

水殿风来 余音绕梁

古时的江南园林中,听曲是文人雅士所钟爱的一项活动。因此江南园林中许多临水的亭榭,在立基时多少都考虑到唱曲的因素。这样的建筑,既能利用水面反射增加音效,也能享受水殿风来、余音绕梁的诗意。

随着明成祖将首都从南京迁往北京,北京便成了政治中心,人文荟萃,江南园艺随之北传。在吸收江南园艺的同时,北京园林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成为北方私家园林的一面旗帜。

在帝都,普通京官工资低,在皇帝眼皮底下又不敢敛财,他们大部分都没有能力造园,因此造园的主力军是那些达官显贵。这些人的私家园林相对江南文人的园林无疑是多了分阔绰的。

规整布局 端庄工稳

帝都遗留下来的私家园林中,最杰出最典型的便是恭王府了。坐落于北京什刹海地区的恭王府是清代规模最大的王府。

光是中轴线之严谨庄重,恭王府就堪称一绝。全园分中、东、西三路,每路都有一条中轴线,彼此脉络相连,气魄甚大。

雕梁画栋 阔绰贵气

假山叠石 沉雄宏观

流丹溢彩 气势端严

深邃珍稀 巧工大气

太湖石并非北方园林常用,无论是珍贵的水面,还是珍稀的石头,在自然资源受限的北方私家园林中,都非常人能拥有,可谓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在中国的三大私园体系中,岭南可谓后起之秀,也最爱标新立异。

岭南人十分务实,在造园时会考虑经济回报,在庭园内栽种龙眼、荔枝、芒果、芭蕉等热带果树;岭南人喜欢几何形的空间组合和图案方式,因为他们得西方风气之先……

不过岭南园林最独特的,还是曾经盛极一时的行商园林。

在清道光、咸丰年间,广东行商有四大家族——潘、卢、伍、叶,潘氏居首,而潘仕成则是第一家族的代表人物。他于19世纪40年初他投建了一座大型私家园林——海山仙馆,在装饰上用了大量奢华的西方元素。该馆还经常用于外交场合。如果不是因为后期被废弃,也许岭南四大名园的排序都得改一改。

数代雕琢 雅致清晖

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的清晖园,地处市中心,故址原为明末状元黄士俊所建的黄氏花园,现存建筑主要建于清嘉庆年间。

园林经龙应时、龙廷槐、龙元任、龙景灿、龙渚惠等五代人多次修建,逐渐形成了格局完整而又富有特色的岭南园林。

剔透清秀 风仪俊美

套色玻璃是清代的进口货,而在得风气之先的岭南尤其受欢迎,成为不少名园的点缀。

流光溢彩 蚀刻匠心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曾规定洋商每月有三日可以外出游玩,于是岭南私家花园,尤其是行商的花园,就成了西人观光的好去处。

绮梦了无痕,留向故园看

地道风物·跋尾

后来,中国的园林渐由封闭到开放,由私走向公。到了民国时期,“公园”出现在了人们的公共生活中。

那田园诗般的旧日时光,渐渐消失了。

(来源:地道风物)

发布时间:2016年05月17日 14:41 来源:共产党员微信 编辑:张青津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