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涨姿势】“天路”自述:我的“科技神器”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到今年7月1日,我就满10岁了!

  我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哦,大家是不是很好奇我为什么能在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安全运行3000多天?

  下面秀一秀我的“科技神器”,不谦虚地说:这可都是在国内铁路史上的首次哦。

  神器一:“千里眼”

  青藏铁路格拉段总共设有45个车站,其中38个是“无人站”,这样的布局大大节约了人力,让大量的铁路职工免于遭受高寒缺氧的煎熬。然而,关心我的人们肯定会问,在人力减少的情况下,列车运行安全如何保障呢?呵呵,我现在可以自豪地告诉大家,10年的运行证明,我很安全,因为“千里眼”为我的安全运营时刻提供预警和保障。

6月23日,青藏铁路布玛德车站的监控。新华社记者 吴刚 摄

  “千里眼”,是一套完整的视频监测系统。在青藏铁路格拉段1000多公里沿线和车站,数以千计的视频监测设备不分昼夜地时刻观察着铁路沿线情况,并按以秒计的频率实时向调度中心传送监测结果,一旦有安全隐患存在,立即便会提供预警。比如,在灾害天气发生或者线路设备出现故障时,通过预警可及时调整列车运行并采取措施,同时,通过视频的辅助作用还可监控列车会让、中间站调车作业等情况。沿线的车站和线路保障设备可“悲催”!哪怕一丁点儿的“懈怠”都会被摄入“法眼”。

6月23日,一列从拉萨驶向兰州的列车通过布玛德车站旁的视频监控系统。新华社记者 吴刚 摄

  神器二:“顺风耳”

  “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青藏高原的脸说变就变,尤其是大风肆虐,携卷着沙尘扑过来时,对青藏铁路还是有很大威胁的哦!不过,久经风沙的考验,我们已经找到了对付“风魔”的办法——在格拉段沿线气候条件恶劣,为了避免列车遭遇超过预警标准的大风、沙尘暴天气,科技人员在沿线建立了自动测风点,能将当地的风速、风向等信息及时传输到铁路调度部门的大风监测预警工作站,而后由指挥人员根据所测风速调整列车运行方案以保证列车安全。

5月28日,青藏铁路沿线的防风带。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赞美的就是我吧!五道梁至安多一线每年的大风天气超过了150天,但10年来这一段从来都是畅通的。有了“顺风耳”,风沙再厉害,惹不起还躲不起吗?当然实在躲不起,还有透风式挡沙墙呢!

  在南山口、沱沱河和措那湖等六大沙区近60公里的路段,都设有透风式挡沙墙,可以有效化解风沙灾害。

6月23日,位于青藏铁路雁石坪车站附近的防风沙墙。新华社记者 吴刚 摄

  神器三:“电热毯”

  对了,青藏高原嘛,最大特点就是寒冷,而超低温天气和大雪天气频发对铁路运营的影响也最麻烦,尤其是大雪封冻,会造成铁路道岔转换困难,这对我可是最要命的!大家是不是可以“脑洞”大开想象一下,怎么来应付极寒天气和大雪天气呢?

  不卖关子了,让我来告诉大家吧。铁路沿线道岔的设备,都有“电热毯”——道岔融雪装置,不论你多冷的天,多大的雪,也别想在道岔上冻。

6月23日,在青藏铁路格尔木工务段唐古拉线路车间雁石坪工区附近拍摄的热棒。新华社记者 吴刚 摄

  青藏铁路玉珠峰至当雄间的车站都安装了道岔融雪装置,这一装置通过数字传感器技术和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传递下雪、停雪信息。同时,通过远程控制加热系统,可实现轨道自动融雪,保证降雪时段车站道岔能顺利转动。这个系统可是首次在国内铁路线上使用哦。

  呵,差点忘了告诉大家,除了加热的,青藏铁路沿线还有给路基制冷的“冰箱”呢——热棒,维护冻土路基的稳定,青藏铁路在部分冻土路段配备了1万多根热棒,它可以把路基下冻土层的热量散发出去,降低冻土层温度以保持其稳定。

  不好意思,我总觉得它应该叫“冷棒”才对!小伙伴们觉得呢?

  神器四:“吐气包”

  “王婆卖瓜”的意思有没有?我这可都是货真价实啊!不信,没有来过青藏线的小伙伴们,赶快来体验和见识一下吧。好了,我知道大家都很想来领略一下青藏高原的大美,也很想享受一下“天路”之旅,只是由于畏惧高原的“高寒缺氧”还在迟疑呢!

  其实,完全不用畏惧,不用担心,不用再迟疑了,我,负责任地告诉大家,有“吐气包”的呵护,小伙伴根本用不着担心“天路”之旅会缺氧或“高反”。

6月23日,拉萨开往兰州的Z6802车上的供氧口。新华社记者 吴刚 摄

  针对青藏铁路沿线缺氧的情况,青藏铁路高海拔地区运行的列车上都安装了车上制氧系统——“吐气包”,以类似“中央空调”的弥散性供氧方式补充列车内氧气,可使车厢内的氧气含量达到平原地区的80%以上。

  此外,投入运营的每趟列车还配备一名大夫和一名护士,可采取车内急救应急措施噢!

  小伙伴们,这下你们不用太担心了吧。

6月23日,在拉萨开往兰州的Z6802列车上,几位游客在通过供氧口吸氧。新华社记者 吴刚 摄

  (来源:新华全媒头条 记者:张涛、白明山、骆晓飞)

发布时间:2016年06月30日 16:11 来源:共产党员微信 编辑:张青津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