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基层典型】难分难舍的驻村干部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编者按:2014年,龙梅被南方电网公司派驻到广西东兰县坡豪乡永模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在驻村的两年里,她成功帮助永模村摘下了“贫困帽”。

近日,有着8年党务工作经验的龙梅,成为了10名中央企业优秀党务工作者标兵中的一员,是南方电网唯一获此殊荣的员工。在龙梅赴京领奖之前,记者前往红水河畔的永模村,听他们讲述龙梅下乡的那些故事。

龙梅把售猪款交到村民罗春花手中。新华网发 罗海涛 摄

2016年2月17日下午,龙梅接到坡切队队长覃精贵要她务必到村里一趟的电话后,急急忙忙就从县城驱车赶往永模村。到达坡切队新建的篮球场时,龙梅被眼前的一幕惊得目瞪口呆。龙梅看到的,是一场主题为“感恩”的晚会。这是坡切队全队66户人家瞒着龙梅自编自导自演,用心准备的拥有25个节目的晚会。见龙梅下了车,从各村队赶来的好几百名村民,纷纷上前,簇拥着龙梅,一位村民激动地说:“龙书记,我们感恩你为永模做的一切,请你留下来吧!”

是什么让全体村民用如此淳朴的方式挽留一名外来的驻村书记?驻村这两年,龙梅与永模村村民之间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今年春节,东兰供电公司的青年志愿者们跟随龙梅,到永模村开展新春慰问。新华网发 罗海涛 摄

红水河畔的“上访村”

蜿蜒曲折的红水河穿过永模村,河岸百里绿意葱葱。这条母亲河,哺育着河岸两旁世代生活的永模人。

1992年,岩滩水电站拦河蓄水,永模村17个村队中的12个成为了库区,土地被淹没,1450多名村民只得往山上搬迁。由于历史原因,虽然有了可居住的搬迁房,但耕地面积仅剩人均不足0.23亩,村民们除了种点包谷,其余只能靠国家发的每户每月24.5斤大米和120元补助金生活。“一个成年男子一个月都得吃30斤,何况是一大家子。”村支书陈亮摇摇头。

耕地减少,物产不丰,经济效益低,青壮年劳力出外务工一年比一年增多,日子越过越难,永模陷入了贫困的窘境。永模村不断有村民到上级有关单位反映情况,这让永模成了远近闻名的“上访村”。

这座几乎被遗忘的库区移民村,重新受到了关注。2007年,时任东兰供电公司营销部主任的龙梅来到永模,为提升永模村的用电服务奔走。那时候的龙梅没想到,7年后,自己会与永模结下一段不解之缘。

“好奇宝宝”遇上“蚕宝宝”

2014年春,龙梅只身来到永模村,身份由东兰供电公司党群部主任变为驻村第一书记。她的主要任务,是在两年内帮助永模村脱去“贫困村”的帽子。

“一头雾水,两手空空。”面对贫穷落后的小村庄,龙梅不知道从何下手,再加上当时没有针对永模村的专项扶贫基金,龙梅觉得“没有底气”。

既然不知道从何下手,那就只能先“瞎转悠”。一个半月的时间,龙梅走访了永模村的每户人家,用自学的流利壮语跟老乡们聊天。“她像个‘好奇宝宝’,什么都问,什么都记。”和龙梅搭档的陈亮评价道。

下乡“瞎转悠”时,村里随处可见的桑树引起了龙梅的注意。村里没有加工厂,800亩的桑树果实无法加工成桑酒或果干,但桑叶不是可以用来喂养蚕宝宝吗?这些蚕吐出的蚕丝可是上等的原材料啊!

龙梅兴奋地向陈亮说了自己的想法。不料陈亮摇摇头:村民不懂养蚕技术,养出来的蚕丝质量不高,收购价格低,且如果养殖不当,一整批的蚕就会染病全军覆没,目前只有少量的人家养蚕。

脱贫需要突破口,刚看到一点曙光的龙梅不愿退缩。一宿未眠,龙梅暗自下了决心:要脱贫,困难肯定不小,但是资金可以想办法募集,技术还需引进专家,人才就得自己培养。这些事都得有人去做。

说干就干。龙梅联系上了广西桑蚕技术推广总站的服务队,说明了永模村的情况,希望专家能来给村民讲授养殖桑蚕的技术。很快,推广站的一位教授答应前来义务授课。龙梅高兴地到各个村里动员有劳动能力的村民学习养蚕技术,另一方面又积极和县政府扶贫办沟通,争取到了部分资金,购买了一批蚕卵分发给村民养殖。

因为有了专家的指导,永模村的蚕丝质量有了保障,东兰县一家蚕丝厂定点采购永模村的蚕丝,解决了销路问题……

小小的桑蚕撬动了永模脱贫的齿轮,燃起了村民脱贫致富的信心。龙梅前后请来了专家为村民开展了25期技术培训,永模村500多户几乎都参与到养蚕的热潮中。村民覃胜武把家里最好的房间腾出来养上了桑蚕,“这些桑蚕就是家里的宝,一个月保底能有1000元的收入。”

“够得着”的脱贫模式

脱贫工作看似处处困境,但在龙梅眼里却是处处生机。虽然各方面条件有限,但龙梅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龙书记,我想拿家里的红薯换床被子过冬,你能不能帮帮我?”一天夜里,龙梅接到了巴社队特困户覃少珍的电话。覃少珍家里每年收成的红薯有500多斤,但苦于没有销路,自己吃不完的只能拿来喂猪或烂在地里。这样的情况在巴社队,甚至在整个永模村都非常普遍。

这让龙梅难以入眠。她随手打开微信朋友圈看看朋友们的动态时,脑海里突然冒出了一个点子:能否通过微信朋友圈帮村民们推销红薯呢?左思右想,龙梅第一次发起了“广告”:现有绿色食品,永模村洞场花心红薯,每斤1.2元,有需要的请联系我。一天之内,这条朋友圈得到了60余条的留言,朋友们纷纷购买,热心者帮着转发,“娘家”河池供电局、企业家朋友批量采购了大部分的红薯。仅一周,巴社队的7500公斤红薯全部售罄,全队村民拿到了1.8万元的巨款,换来了过冬的棉被和大米。

这件事给了龙梅很大的启发。她积极与县委县政府沟通,合力寻找经销商代理销售永模村的红薯、生猪等农副产品。此外,产业发展需要村民信得过的技术带头人,所以,去年6月,在龙梅的推动下,永模村成立了桑蚕养殖合作社,由返乡创业青年陈斯担任社长。

作为养蚕示范户的陈斯,每年光养蚕就有5万元收入,再加上养殖的生猪,收益好的时候能有十余万元的年收入。目前,龙梅也正筹划组建一个生猪养殖合作社,帮助贫困户开展生态猪养殖。陈斯成了返乡创业致富的“代言人”,同村的不少年轻人都找到他指点一下“发财之道”。

龙梅在实战中慢慢摸索出了经验,精准扶贫,既要找准穷根,突出问题导向,更要符合实际,走村民够得着的脱贫模式。

为留龙书记再次“上访”

驻村两年,龙梅帮助村民找到脱贫致富的道路,同时也着力改善了永模村的基础设施。前后协调整改村里10千伏用电线路2条,排查解决了6个队的用电安全问题,村民用电得到了更好的保障。她还积极争取到各方资金近50万元,修建了蓄水柜、篮球场、垃圾箱等公共设施项目。2015年,永模村人均年收入达到2800元,符合河池当地的脱贫标准,永模村终于摘掉了多年“贫困村”的帽子。

2016年的春节前夕,龙梅驻村任期即将结束的消息在永模村中传开了,村民们陆续找到村支书陈亮要求留下龙书记。一场挽留龙书记的行动正在秘密进行中。

村民们自发组织了一场“感恩”晚会,这是永模村有史以来的第一场晚会。晚会的“总导演”、坡切队队长覃精贵说,过去两年,龙书记带领我们把很多以前不敢想不敢做的一步步实现,我们想用这种让龙书记意想不到的方式,让龙书记知道,我们会努力创造更多的可能,过上更好的生活。

陈亮也忙着四处奔走。他先到了东兰供电公司协调留下龙梅,怕事情不够稳妥,身为河池市人大代表的他带领全村人民联名上书河池市委市政府,要求留下龙梅。陈亮亲自前往河池,将这封请示信呈给了市委秘书长……

“我太感动了,也觉得很意外,这两年,我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龙梅说。在多方协调和支持下,龙梅继续留在了永模村,担任驻村指导员。

现在的龙梅比以前更忙了,永模村已纳入南方电网公司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计划,明年底前将完成17个队的农网改造升级。此外,南网对口扶贫援建东兰县的项目落地,这将给永模带来更多发展“红利”。

最近,永模村刚热热闹闹地过完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晚会,龙梅就任“总导演”,“我编排的,开场歌曲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结尾歌曲是《走进新时代》,这是永模儿女的心声。”(来源:新华网 记者:郑磊 吴思)

发布时间:2016年07月08日 14:36 来源:共产党员微信 编辑:张青津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