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张晨光:痴迷机器的“亿元矿工”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今年43岁的张晨光,每天一上班就开始检修各种煤炭设备。如今,他是山西晋城煤业集团成庄煤矿运行工区的机电队长,是获过“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煤炭行业技能大师”、“中华技能大奖”等荣誉的“亿元矿工”。让很多人感到意外的是,这样一位专家能手,是从一名技校毕业生在24年工作中磨砺成长起来的。

  从“熊孩子”到“工人院士”

  张晨光从小就对机器很痴迷。小时候,他最喜欢玩儿的,就是拆各种小机器。家里的老式闹钟被他拆了,攒钱买的随身听被他拆了,各种内含机械构造的小玩意儿,不管国产的还是进口的,也不论价格多昂贵,几乎都被他拆了个遍。那个年代没有电脑也没有手机视频,拆下来的东西只能用脑子记,有时零件一多难免分不清楚。因为拆坏了家里不知道多少东西,他也成了父母眼中的“熊孩子”。

  不过拆久了,经验丰富的张晨光便无师自通地学会了组装和维修。技术越来越专业,他对机器也越来越痴迷,想要研究更大更复杂的机器。刚参加工作没多久,赶上成庄矿从国外引进2750米长、投影全长6000米的主提升皮带运输系统,张晨光非常震撼。“有一次我看见英国工程师在给主皮带安装PLC控制器,觉得特别不可思议。这个东西和火柴盒一样大小,居然能控制这么大的机器。”

  热爱机器的张晨光一下子就来了兴致。当时有20多个外国专家在煤矿负责安装,他就跟着这些专家学。专家们待了三个月,他就学了三个月。说明书是全英文的,他就查字典,光注释就写了好几本。外国专家用笔记本电脑,他试着使用里面的控制程序,一下子就被迷住了,买来一大堆相关书籍,开始自己学着编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刻苦钻研中,张晨光渐渐学成了专家。1997年,一台由外国专家安装的机器出现了故障。因为机器还在保质期内,如果自己修坏了,厂商也不能保修。但如果等外国专家过来修,就要整个矿井停产一周时间。以每天2万吨产量计算,一天就损失上千万元。

  面对这进退两难的境地,张晨光主动请战。“你有多大把握?”领导试探性的问。“我有99%的把握。”

  故障原因很容易就找到了,但困难也出现了。国产的配件,个头儿是进口的三倍,放不进机器里。他就自己动手加工配件,从电板到管道,样样自己来。一个星期后,外国专家来到成庄矿,看着修好的机器问他,“你是从哪个公司跳槽过来的?”当得知张晨光就是矿上的工人时,外国专家对这个煤矿工人竖起了大拇指,连说“perfect(非常好)”。

  做创新创造的“带头人”

  由于技术突出,张晨光先后获得了很多荣誉。“成了名”后他所想的,是怎样把自己的技术传授给年轻一辈的人。2009年,他在一个十几平方米的车间办起培训课堂。2011年年底,他创建了晋煤集团首个大师工作室——“晨光工作室”。

  “皮带远程监控系统”就诞生在“晨光”工作室里。这个耗时两年半才完成的系统实现了井下皮带的地面远程控制,减少了井下控制17部皮带所需要的85个岗位(约138名岗位工人),每年仅人工成本就能节约1380万元。在全集团推广后,每年节约人工成本上亿元,为进入煤炭寒冬,急需减人提效、降本增效的晋城煤业集团破难前行闯出了一条路。

  “晨光工作室”不仅是集团首个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也承担着科技攻关、技术改造的重任。张晨光带领团队每年针对制约矿井发展的重大课题进行项目攻关,目前已完成EEP仿真设计、井下人车电控自主设计等各类技术创新30余项。

  因为创新成绩突出,张晨光时常获得奖励。有次单位奖励给他五万块钱,他全部分给了同事。他希望以此鼓励年轻人追求梦想。

                                                                                                                                                 (央视网提供)

发布时间:2018年09月13日 10:30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周世雄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