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知识分子与家国情怀”系列文摘⑭——黄纬禄的“导弹人生”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黄纬禄(右二)在导弹试验现场

黄纬禄(右二)在导弹试验现场

  黄纬禄是“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是我国导弹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他开创了我国固体战略导弹先河,为我国导弹技术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为航天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一定要搞出自己的“争气弹”

  20世纪40年代初,青年黄纬禄看到在日本帝国主义铁蹄践踏下风雨飘摇的祖国,抱定了“科学救国”的志向。在英国刻苦学习科学技术期间,他第一次知道了“导弹”这个词,第一次看到了这个“大家伙”,他的脑海中闪出了一个念头:要是中国拥有了导弹,日本帝国主义就不敢再侵略我们了!

  1957年,在刚刚成立一年的中国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五院,黄纬禄开始了他的“导弹人生”。中国导弹的研制是从仿制开始的。但是,正当仿制工作进入关键时刻,苏联单方面撕毁协议,撤走了全部专家。黄纬禄和他的战友们下定了决心,一定要搞出自己的“争气弹”,争中国人民的志气!黄纬禄担当起导弹的“中枢神经”——控制系统负责人的重任,可中国的基础一穷二白,一切必须从零开始,他带领团队付出了巨大心血。黄纬禄从基础学起,把自己已有的经验和技能想方设法转化过来,同时吸纳新的知识和技能。他和他的战友们不舍昼夜,加班加点,即使是领导们出于对大家身体健康的担忧动员早点回去休息,他们也只是等领导一走就又都折回来继续工作了。

  1960年11月,我国第一枚导弹“东风一号”发射成功,1964年6月,“东风二号”取得圆满成功,1966年10月,首次由导弹运载发射的原子弹在预定地点成功爆炸,这些导弹研制试验成果震惊了世界!

  对各种奖励“退避三舍”

  黄纬禄虽是一位长期担任重要领导职务的老专家,但却时时处处以普通党员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身正为范。

  “在成绩面前,尽量考虑别人的贡献。”黄纬禄对各种奖励总是“退避三舍”,他曾说:“我虽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一些成绩,但不是我个人的,航天工程不是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可以完成的,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在成绩面前,尽量考虑别人的贡献,失败了,尽量考虑自己的责任。”

  黄纬禄始终将“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作为人生格言。他有“三个三”:在基地三条要求,和大家一起排长队买饭,一起搞卫生,一起扫厕所;出差三条要求,只要能走出去就行,只要有饭吃就行,只要有地方睡觉就行;用公车三不许,自己私人外出不许用车,接送亲友不许用车,家人有事不许搭车。

  注重人才的培养

  黄纬禄十分注重对人才的培养,他诲人不倦,悉心指导,“桃李满天下”。

  黄纬禄在工作中亲自传授技术人员研究方法,在试验现场指导年轻人解决问题,在生产一线告诉工人师傅提高效率的“窍门”,在连队、学校认真向官兵和学生传授自己的经验体会……他语重心长地说:“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希望你们献身于这一崇高的事业,使它蓬勃发展,使我们的祖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何等光荣的任务啊!”黄纬禄年事已高在家养病时,家里就像一个课堂,航天系统的技术专家、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企事业单位的团员青年、试验基地的军官士兵、附近学校的老师学生、外地慕名的求学人士络绎不绝……每次他们来,黄纬禄都悉心教导,毫无保留地讲述导弹研制的历史,传授自己的知识,详细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他“品德比技术更重要”的谆谆教诲始终铭记在年轻人心中,这些年轻一代已经成长为各个领域的中坚力量。

  2011年11月23日,黄纬禄静静地离开了我们,然而,“两弹一星”精神将超越时空,永远激励着全中国人民为实现祖国的繁荣富强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拼搏奉献。

  延伸阅读

  “知识分子与家国情怀”系列文摘①——钱学森归国记

  “知识分子与家国情怀”系列文摘②——“大音希声”邓稼先

  “知识分子与家国情怀”系列文摘③——郭永怀用身体保护绝密资料

  “知识分子与家国情怀”系列文摘④——朱光亚:此生不需浮名伴

  “知识分子与家国情怀”系列文摘⑤——王淦昌:以身许国探秘原子世界

  “知识分子与家国情怀”系列文摘⑥——钱三强:为蘑菇云升起而奋斗

  “知识分子与家国情怀”系列文摘⑦——“克隆先驱”童第周

  “知识分子与家国情怀”系列文摘⑧——“默默无闻”的大师彭桓武

  “知识分子与家国情怀”系列文摘⑨——钱伟长:为国而学的“万能”科学家

  “知识分子与家国情怀”系列文摘⑩——“核能之父”卢鹤绂

  “知识分子与家国情怀”系列文摘⑪——王大珩:科技之光永不消逝

  “知识分子与家国情怀”系列文摘⑫——华罗庚两度放弃优越待遇回国

  “知识分子与家国情怀”系列文摘⑬——“桥梁大师”茅以升

发布时间:2018年09月17日 17:20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编辑:许建文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