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新时代奋斗者】河北保定学院西部支教群体: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微信扫一扫 ×

  2000年,为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号召,河北保定学院的15名毕业生毅然放弃多家用人单位的录用及继续深造的机会,带着户口选择到万里之遥的新疆且末县中学任教。截至2013年,这所学校已有97名毕业生在新疆、西藏、贵州、重庆、四川等地基层工作。虽然条件艰苦,但十几年来没有一人退缩,全部扎根在西部大地,参与见证了西部的改变和发展。

  他们的事迹经报道后引起广泛关注。2014年,这批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代表给总书记写信,汇报了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情况。他们说,一个人的选择只有契合时代要求、符合人民需要,才会有意义有价值。西部需要我们这样的普通劳动者,我们愿像一棵棵红柳、一株株格桑花一样,扎根西部、坚韧不拔、甘于吃苦、平实做人,为广袤的土地带去无尽的生命力。

  2014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他们回信指出,“多年来,一批批有理想、有担当的青年,像你们一样在西部地区辛勤耕耘、默默奉献,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作出了贡献。”同时,总书记希望越来越多的青年人以他们为榜样,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点击查看回信全文)

  2000年3月,新疆且末县到河北保定师范专科学校(保定学院前身)招聘教师,15名品学兼优的毕业生通过面试。

1

  新疆且末县第二中学教师侯朝茹回忆刚来时候的情景:“车子走了两天一夜,第一次亲眼看到沙漠。沙漠里没有任何绿色,没有任何生机,心里面用凄凉这个词来概括,一点儿不过分。”

1

  新疆且末县第二中学教师李桂枝说:“‘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我想是不是只要自己去努力,沙漠也能变成绿洲呢?感觉且末县是一个不错的小城,非常宁静、安详,老师们都在校门口迎接我们,一下子有一种归属感,感觉到特别温暖。”

1

  2000年,且末县交通不方便,文化生活贫乏,他们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孤独。

  李桂枝说:“每个人都想过离开,我也想过。而且初一的学生是很调皮的,在你无数次对他的教育无效之后,肯定有过心烦,想过放弃,我甚至想过什么都不管。”

  2001年,因为父母需要照顾,一名同伴离开且末,回乡工作。

1

  侯朝茹说:“孩子也会问,我们那个老师走了,你们会不会走?”

  有一天李桂枝看到路边都是野草丛生,前面经过的地方有人工草坪,修剪得非常好。她想,其实这正是需要她留下来的理由,假如说学生都特别懂事,他们什么都会,那还要老师干什么?

  侯朝茹说:“那时候的理智战胜了情感,我是一个老师,我站在讲台上,这是我的工作,也是我的职责,是我的义务所在。我不会走,陪着你们一起学习长大。”

  2000年,保定学院15名毕业生到新疆且末县第二中学任教。

  2003年,11名毕业生到新疆、西藏任教。

  2004年,16名毕业生到新疆、重庆、四川等地任教。

新疆且末县第二中学教师荀轶娜

新疆且末县第二中学教师荀轶娜

  2003年,荀轶娜毕业之后来到新疆且末县第二中学。到这儿之后三个月,嗓子就坏了。讲着课的时候突然没有声音了,她当时心里是比较害怕、焦虑的。学生看着她,班里那会儿静得掉一根针都能听得到,她觉得这是她15年来,教学生涯中最刻骨铭心的一节课。

  在李桂芝等老师扎根边疆精神的感召下,截止到目前,全国各地1443名大学毕业生陆续来到且末工作。

  荀轶娜说:“在这里能体现我的价值感,看到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开阔了视野,很多学生又回到这里,我的学生成为了我的同事。”

  新疆且末县第二中学教师庞胜利说:“大家的工作生活已经融入到新疆且末这个地方,成为地地道道的且末人,把且末看成是我们的故乡了,我们培养的学生已经成为且末发展建设的主力军。”

  延伸阅读

  安放西部的青春与梦想——保定学院近百名毕业生扎根边疆教书育人

  保定学院采访亲历记:追梦的青春才无悔

专栏:新时代奋斗者

专栏:新时代奋斗者

发布时间:2018年11月28日 12:07      来源:共产党员网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