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一丝一粒,我之名节(详解版)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的传统文化智慧

微信扫一扫 ×
8f81467d3e594b0ab10f0c3060875b74

一丝一粒,我之名节

  “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是2014年3月18日习总书记在河南省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引用过的。习总书记说:“我一直讲‘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思想的口子一旦打开,那就可能一泻千里。干部不论大小,都要努力做到慎独慎初慎微,‘不以恶小而为之’。兰考历史上出了一个有名的清官张伯行。他历任福建巡抚、江苏巡抚、礼部尚书,为谢绝各方馈赠,专门写了一篇《却赠檄文》,其中说道:‘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我看,这也可以作为一面镜子。”

  “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的出处,是清代官员张伯行的《却赠檄文》。

优秀廉政戏剧《张伯行》演出场景

优秀廉政戏剧《张伯行》演出场景

  张伯行(1651—1725),字孝先,号恕斋,晚号敬庵,河南仪封(今河南兰考)人。清朝大臣,理学家。康熙二十四年(1685)进士,累官至礼部尚书。历官二十余年,他以清廉刚直著称。其政绩在福建及江苏最为著名。学宗程、朱,及门受学者数千人。去世后,朝廷追赠其为太子太保,谥清恪。

  这篇著名的《却赠檄文》是他在康熙四十八年(1710),调任江苏巡抚时所作的。江南是鱼米之乡,繁华富庶甲于天下,“水涨船高”,江南一代官场的浮华奢靡、贪污腐败之风也差不多是甲于天下的。作为地方长官,张伯行上任之初,馈赠礼物者就接踵而来。为了扭转这种风气,张伯行就写了这篇檄文,悬挂在居所以及衙门前。全文是:“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

  檄文的大意是:一丝一粒,都关系到我的声名节操;一厘一毫,都是百姓的民脂民膏。对百姓宽松一分,老百姓得到的好处就不止一分;放任自己多拿一文,我的为人就不值一文。不要说什么这只是正常的人情交往,这实在是关乎廉耻的大事;对于这种不义之财,我是无论如何都不会收下的。

  张伯行是这样写的,也是这样做的。在江苏做巡抚的几年时间里,他心系百姓,廉洁自守,获得了百姓的拥戴。当他离任之时,江苏百姓心怀感念,人们知道他为官清廉,就带来了蔬菜和水果,但同样被张伯行婉言谢绝了。百姓不忍,说出了一段百年之后仍让我们为之动容的话语:“公在任,只饮江南一杯水;今将去,无却子民一点心。”您在江南做官,除一杯水外,真的是一无所取;如今您要走了,千万不要拒绝百姓对您的一点心意。话说到这般地步,张伯行也就只好破例,收下了一棵青菜和两块豆腐,取“一清二白”之意。

  张伯行的清廉自守,在得到百姓爱戴的同时,也受到了朝廷的高度认可。他还在江苏任按察使的时候,康熙皇帝就听说了他的名声。康熙南巡,到苏州的时候,就和身边的大臣说起张伯行,说这个人为官清廉,实在难得。当时命令江苏省的地方长官举荐贤能,因为张伯行为人倔强,和地方长官的关系不是太好,所以没有举荐他。康熙一看举荐的名单中没有张伯行,就亲自将张伯行召来,说我听说你的事迹很久了,他们不举荐你,朕亲自举荐你。你一定要干出个样子来,让天下人知道朕是有识人之明的君主,于是赐给他“廉惠宣猷”几个大字,而后将其提拔为福建巡抚。在古代社会,一个臣子,能够得到皇帝亲笔书写的表彰文字,那真是至高无上的荣誉了。还不止于此。在此后的为官生涯中,张伯行多次得到康熙的表彰,说“伯行居官清正,天下所知”,“伯行操守为天下第一”。雍正年间,朝廷提拔他为礼部尚书,赐“礼乐名臣”榜,死后追赠太子太保,谥号清恪。光绪初年,更是给予他从祀文庙的无上殊荣。

  放到历史的长河中,张伯行这样的“清官”可以说是代不乏人。

  比如拒金的杨震。杨震是东汉官员。他路过昌邑,当地的县令王密是他当年举荐的。为了感谢杨震的知遇之恩,王密趁夜色给杨震送来了十斤黄金。杨震坚决拒绝,王密以为杨震是有所顾虑,于是说这事没人知道,您放心好了。王密这番话激怒了杨震,杨震当时就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呢?”

  再比如明代的范景文。他历任兵部侍郎、工部尚书、内阁大学士等要职,位尊权重,却清正廉明,从不以权谋私。为表达自己的清廉之心并杜绝亲朋好友的请托,他特在衙门堂鼓边放置了一块牌子,上书“不受嘱,不受馈”六个大字,并放言,倘有人违犯,莫怪他翻脸无情。老百姓交口称赞,尊称他为“二不公”或“二不尚书”。

  又比如清代的汤斌。他为官多年,崇尚简约,两袖清风。在担任陕西潼关道台期间,他廉洁自律,居家简朴,一日三餐不离清水豆腐汤,加之他为政清明,使百姓安居乐业,于是有了汤斌“为政清白像豆腐汤,生活简朴像黄连汤,于世道人心则像人参汤”的说法,“三汤道台”的雅号就此广为流传。当地几位秀才还专门写了一副对联:“两袖清风,百姓爱怜当局者;一身正气,三汤可配后来人。”

  “清官”,既寄托着朝廷对官员的道德期待,也凝聚着百姓对官员的殷殷期望。从这些古代的清官身上,我们能学到什么呢?

  第一,廉洁是为官之本。

  为什么上自天子,下到百姓,都对官员的清廉如此重视呢?明清时代非常流行的一则《官箴》把这个道理说透了。这则《官箴》是这样说的:“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廉则吏不敢慢,公则民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大意就是:官吏不怕我严厉,而害怕我廉洁。百姓不服我的才能,而服我的公正。为政清廉,官吏就不敢有所怠慢;办事公正,百姓就不敢有所欺瞒。为官公正,才能使政治清明;为官清廉,才能在百姓中树立威信。

  这则《官箴》,出自明初学者曹端之口,后来山东巡抚年富对其词句稍作改动,增加了“公生明,廉生威”,而后用楷书恭敬地写下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因其精警深刻,被不少正直的士大夫奉为圭臬。它一针见血地指出,为官之本说来说去无非就是两点:一是公正,二是廉洁。而我们要补充的是,在很多时候,廉洁其实也是公正的前提。正如常言所说,“吃了别人的嘴软,拿了别人的手短”,当你手里有贿赂,又怎么能奢望你心中有公正呢?

  第二,廉洁要防微杜渐,从小事做起。中国古代的很多名言,都是在讲这个道理。比如“堤溃蚁穴,气泄针芒”,比如“贪如火,不遏则自焚;欲如水,不遏则自溺”。把这个道理说得特别清楚的是唐德宗时候的大臣陆贽。他做宰相的时候,拒绝下属赠送的任何礼物,即使是像马鞭、靴子一类的小东西也不接受。有些人以陆贽不近情理而向皇帝汇报,皇帝也觉得这样有些不近人情,劝陆贽把口子松一松。陆贽的回答是:这是万万不可的。小吏收受贿赂,尚且应受到惩罚,何况我是国家大员?收取贿赂的口子一旦打开,就会越扩越大,先是鞭子靴子之类的小东西,到后来就是金玉珠宝了。每天沉溺于物欲之中,又怎么能做到为官的公正廉洁呢?这些,其实也就是习总书记所说的“‘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思想的口子一旦打开,那就可能一泻千里。干部不论大小,都要努力做到慎独慎初慎微,‘不以恶小而为之’”。

  当年方志敏烈士的《清贫》一文,曾经风靡大江南北,令无数人为之感奋。在作品的开头,他就写道:“我从事革命斗争,已经十余年了。在这长期的奋斗中,我一向是过着朴素的生活,从没有奢侈过。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但为革命而筹集的金钱,是一点一滴地用之于革命事业。这在国民党的大人物身上,颇似奇迹,或认为夸张;而矜持不苟,舍已为公,却是每个共产党员具备的美德。”在作品的最后,他又说:“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矜持不苟,舍己为公,是共产党人当初能够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也是每一个共产党人应当具有的美德。

专栏: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的传统文化智慧

专栏: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的传统文化智慧

发布时间:2018年12月21日 11:33      来源:共产党员网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