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为官避事平生耻(详解版)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的传统文化智慧

微信扫一扫 ×
7c2bf8ddc94549fab0d5ba60ea39044d

为官避事平生耻

  “为官避事平生耻”这句名言,是2015年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引用的。习总书记指出:“‘为官避事平生耻。’干部就要有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不能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只想揽权不想担责,只想出彩不想出力。县一级领导要谋几十万、上百万人的改革发展稳定大计,管千头万绪的事务,这个舞台足够大,刚才你们也说到了,是‘芝麻官’千钧担。党把干部放在这样一个岗位上是信任,是重托,要意气风发、满腔热情干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不能干一年、两年、三年还是涛声依旧,全县发展面貌没有变化,每年都是重复昨天的故事。”

  “为官避事平生耻”的出处,是金末元初士人元好问的《四哀诗·李钦叔》。从题目就可以知道,这是元好问哀悼四位逝去的友人而写的怀人之作。李钦叔就是被悼念的四位友人之一。

  李钦叔,名献能,金朝人,是贞祐三年(1215)的状元。李钦叔资质甚高,博闻强记,同辈人中很少有超过他的。不过,他最为人称道的还不是才学,而是他的人品。他对于人情世故无不洞察,世间所有的狡诈伎俩、阴谋诡计,他一眼就能看出,但从来不屑于使用。他是个典型的性情中人,勇于任事,朋友中谁有了什么麻烦事,他都会不遗余力地去帮助人家解决,哪怕自己身处险境也无所顾惜,因此在同辈人中享有极高的威望。

  李钦叔之死,是死于国事。当时金朝占据中原,背面有蒙古,南面有南宋,局势危如累卵。正大五年(1228),李钦叔任镇南军节度副使充河中帅府经历官;正大八年,元军攻破河中,李钦叔避难陕州,随后就任陕府行省左右司郎中,又为陕府经历官。天兴元年(1232),陕州赵三三军变,李钦叔被杀,时年42岁。除李钦叔外,元好问还有另外三位挚友(冀京父、李长源、王仲泽),也都在这一时期相继死于国难。对于朋友们的离世,元好问非常悲伤,于是写下了一组诗歌表达自己的怀念之情,这就是《四哀诗》。其中的第一首,就是悼念李钦叔的。原诗如下:

  赤县神州坐陆沉,金汤非粟祸侵寻。

  当官避事平生耻,视死如归社稷心。

  文采是人知子重,交朋无我与君深。

  悲来不待山阳笛,一忆同衾泪满襟。

  诗歌的大意是:眼看神州陆沉,李钦叔当然想挽狂澜于既倒,可是没有粮草,哪怕是固若金汤的城池,又如何能守得住啊。李钦叔这个人,向来以当官却不敢任事、逃避责任为一生最大的耻辱;他对江山社稷一片赤胆忠心,把为国家而死看得像回家一样平常。他才华卓著,为世人所重,是我最好的朋友。如今他驾鹤西去,再回忆起当初亲密相交的那些日子,真是令人悲从中来,泪满衣襟。

  诗歌写得情深意长,而李钦叔勇于任事、忠于社稷、视死如归的高贵品质,也就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全诗之中,最精警的句子无疑是其中的颔联:“当官避事平生耻,视死如归社稷心。”把在其位而不谋其政,做官避事看作平生最大的耻辱;对江山社稷一片赤胆忠心,把为国家而死看得像回家一样平常。

  “为官避事平生耻”虽然是元好问对于李钦叔为官生涯的总结与褒扬,但以为官避事为耻,却是体现在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之中的。比如《荀子·臣道》就明确说:“不恤君之荣辱,不恤国之臧否,偷合苟容,以持禄养交而已,谓之国贼。”《汉书·朱云传》说:“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孔子所谓‘鄙夫不可与事君’,‘苟患失之,亡所不至’者也。”

王阳明像

王阳明像

  以江山社稷为重,以为官避事为耻,敢于任事的例子,我们可以举出王阳明。当年王阳明在去福建任职、经过江苏的路上,得知了宁王朱宸濠起兵反叛朝廷的惊人消息。此时王阳明的身份,只是一个过境的官员,身边又没有一兵一卒,对朱宸濠叛乱的事情,本来是可以不管的。但以社稷为重的王阳明,仍然挺身而出,以一己之力组织起了平定宁王之乱的行动。从当时的局势出发,王阳明认为假如朱宸濠立刻攻打南京,则胜算很大,而一旦发生这种状况,就很容易形成南北割据的局面。当务之急,是阻止朱宸濠攻打南京。但王阳明手中并没有与朱宸濠作战的兵力,为了拖住朱宸濠,赢得时间,他一方面伪造朝廷的檄文,假说已命令数十万大军讨伐宁王,沿路务必及时供应粮草,这就极大地震慑了宁王;另一方面,他又伪造了朝廷给朱宸濠手下两名心腹李士实和刘养正的密信,称赞他们对朝廷的一片忠心,并巧妙地让朱宸濠无意中“截获”了这封密信,这就使得朱宸濠对两人心生怀疑,拒绝了两人劝其早日攻占南京的建议。如此一来,王阳明就获得了宝贵的十几天时间,而就在这十几天中,王阳明招募起了一支不足三万人的队伍,而后就靠着这支临时组织起来的队伍,打败了宁王的十几万精锐之师。本来可以不管的事情,为了社稷安危,王阳明管了。假冒圣旨以及没有朝廷的授权而擅自招募军队是杀头的重罪,但为了国家的安定,王阳明也做了。他把一个以国家为重、勇于任事的社稷之臣的形象和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

  历史上,这样的杰出人物代不乏人。骂贼而死的颜真卿,力撑时局的曾国藩,虎门销烟的林则徐,等等。正如鲁迅所说,“他们是中国的脊梁”,也理所当然地受到世代的尊重。

  相反,那些为官避事、尸位素餐的官员,则只能受到人们的唾弃。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就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说有一个叫郑苏仙的人,晚上做梦到了阴间,正赶上阎王在发落那些刚死的鬼魂。这时一个官员,穿着官服,昂首挺胸来到阎王跟前,大言不惭地为自己表功,说自己所到之处,除了一杯清水,不曾占当地一点便宜,所以上对得起苍天,下对得起鬼神。阎王笑了,说朝廷设立官员,是为了替朝廷分忧、替百姓做事的,假如说不贪污不要钱就是好官,那么放一个木偶在公堂之上,连水都不喝,不是更好吗?那个官员又替自己辩解,说我虽然没有功,但也没有过。阎王说你一生行事,处处是为了保全自己。某某案件,你为了避嫌而不肯说话,难道不是辜负了百姓吗?某某事情,你因为怕麻烦而不肯去做,难道不是辜负了国家朝廷吗?你身为朝廷命官却无所作为,这本身就是过啊!那个官员听了阎王这一番话,气焰顿时就矮了下来。这个故事借阎王之口,讽刺了某些自认为清廉的“好官”,他们无所贪求,却也无所作为;自命一介不取,实则尸位素餐。明清之际,民间流行着一句俗语:“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说的是百姓的态度。而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通过这则故事,说明在正直的官员中,也是以因循苟且、无所作为为耻的。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权力的行使与责任的担当紧密相连,有权必有责。看一个领导干部,很重要的是看有没有责任感,有没有担当精神。”诚然,越是要做前人所没有做过的事情,走一些前任所没有走过的道路,就越是会遇到各种困难与挫折,越是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和冲突,越是会陷入盘根错节的利益纠纷之中。但是,越是如此,就越是需要迎难而上的精神,越是需要责任与担当精神。封建时代一名合格的官员尚且以为官避事为耻,今天的党员干部就更当发扬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趋避之”的精神。如此才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无愧于自己的身份和我们所处的伟大时代。

专栏: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的传统文化智慧

专栏: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的传统文化智慧

发布时间:2018年12月21日 10:10      来源:共产党员网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