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是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引用的。习总书记指出:“‘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党和人民事业要不断发展,就要把各方面人才更好使用起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我们要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广开进贤之路,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等各方面优秀人才吸引过来、聚集起来,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的意思是,功勋因为人才而建立,基业因为人才而宏大。这句话的出处,是东晋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习凿齿《襄阳耆旧记》中关于董恢的记载。那是建兴三年(225),诸葛亮南征四郡回来以后,任命费祎(yī)为昭信校尉出使吴国,董恢以宣信中郎的职务陪同出使。在一次宴会上,孙权喝醉了,就问费祎说,魏延、杨仪两个人,虽然也对国家有一些小功劳,但都是没什么胸襟气量的小人,且一向不和。如今他们都手握重权,现在诸葛亮在还好,如果有一天诸葛亮死了,他们一定会给蜀汉造成麻烦。你们做大臣的如此糊涂,不提前谋划这件事,难道是想把麻烦留给子孙吗?面对孙权的突然发问,费祎一下子卡了壳儿,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才好。董恢在一旁悄悄对费祎说:“您可以这样回答孙权:杨仪、魏延两个人关系不好是因私人恩怨,但两人并无叛逆之心。‘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功勋是因为人才才建立起来的,基业是由于人才才宏大起来的,如今正是用人之际,为了防备莫须有之事,就舍弃两人不用,这就像是为了防备风浪就把船凿沉一样,不是很荒谬吗?”孙权听了,认为很有道理。
历史上关于董恢事迹的记载,就只有《襄阳耆旧记》上的这么一点。放到历史的长河之中,董恢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一个人。但他人虽微,言却不轻。他的一番话,不仅在当时那个外交场合替蜀汉挽回了尊严;更重要的是说出了古往今来亘古不变的一个真理,那就是人才对于成就一番事业的极端重要性。
古今中外的历史已经证明,人才对于一个国家、一项事业的成败往往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我们已经知道“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乃是对于人才重要性的正确论断。不过,明白了“功以才成,业由才广”的道理,还不等于功勋就建立了,基业就扩大了。实际上,大到国家领袖、小到企业和单位负责人,只要想做一番事业的话,都会真切感受到“人才难得”这几个字的分量。对于他们来说,认识到“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乃是成就事业的基本前提,而如何培养、识别、任用人才,让人才帮助国家或企业建功立业,才是迫在眉睫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古人给我们提供了不少富有中国智慧、可资借鉴的启示。这些启示,用今天的话语来概括,其实也就是习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总结的: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这几点结合起来,就把如何吸引人才、如何发现人才、如何使用人才这几个大问题都说清楚了。
“爱才的诚意”和“聚才的良方”,讲的是如何吸引人才。“识才的慧眼”,讲的是如何选拔人才。“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讲的则是如何使用人才。
纵观古往今来的历史,都说明了人才的极端重要性。如今的时代,竞争是全球化的,对人才的需要,就更加迫切。对于国家来说,当务之急,就是要建立一套培养人才、让人才涌现并善加利用的机制;对于个人来说,则是要努力提高自己,将自己打造成为某一领域的杰出人才。在这些方面,中国传统文化都能给我们以借鉴和启示。
共产党员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49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