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将教天下,必定其家,必正其身(详解版)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的传统文化智慧

微信扫一扫 ×
76e30b1d877d42c5a917af92b61c0274

将教天下,必定其家,必正其身

  “将教天下,必定其家,必正其身”这句名言,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的讲话中引用的。习总书记说:“我还要强调一下家风问题。从近年来查处的腐败案件看,家风败坏往往是领导干部走向严重违纪违法的重要原因。不少领导干部不仅在前台大搞权钱交易,还纵容家属在幕后收钱敛财,子女等也利用父母影响经商谋利、大发不义之财。有的将自己从政多年积累的‘人脉’和‘面子’,用在为子女非法牟利上,其危害不可低估。古人说:‘将教天下,必定其家,必正其身。’‘莫用三爷,废职亡家。’‘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要留好样与儿孙。’”

  “将教天下,必定其家,必正其身”的出处,是北宋赵湘《南阳集》中的《本文》篇。

  赵湘是北宋著名文人,是宋初“晚唐体”的代表诗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先驱,对宋诗及宋代古文运动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本文》是一篇文论,“本文”就是“探究文章根本”的意思。其大意,用最简单的话来说,就是要想作文,先要做人,所谓“将教天下,必定其家,必正其身”:想要教化天下,一定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家族,端正自身的品行,这是圣贤之道,是做人的根本。根本坚固了,文章才会好,后世那些不在圣贤之道上下功夫,而津津于文章技巧的人,都是舍本逐末。

  以上是“将教天下,必定其家,必正其身”的出处和上下文语境。

  这句话虽然出自赵湘的文章,但推究其本源,还应当上溯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里提到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所谓“八条目”,即人生修养的八个步骤。这“八条目”又可以分为两类:“格致诚正”乃是内修的功夫,“修齐治平”乃是外修的功夫。

  对照《大学》,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出,赵湘的“古之人将教天下,必定其家,必正其身”与《大学》中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相比,只少了一个“治国”的环节,而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就是分封建国的制度在秦汉就已经废除了,诸侯国这个政治单元已经不复存在了。赵湘所表达的,实际上就是儒家的一个传统观念,这就是,个人品质的道德修养和国家社会的治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关联,修己乃是治人的前提。一个人想要有所成就,就要从自身做起,从自己的家庭做起,渐次扩展到整个国家社会中去。

  从赵湘《南阳集》所留下来的诗文,以及后人提到赵湘时所做的评价来看,赵湘不但是自己认真相信这些、认真施行这些,并且也把这些作为家风传给了后世子孙。虽然他34岁就英年早逝,除《南阳集》外没有给我们留下太多的东西;不过,好在他有一个极其出色的孙子,就是在当时与包拯齐名,被称为“铁面御史”,后世以“清白文化”而著称的千古名臣赵抃。在血缘与信念的传承中,让我们看到了优秀家风的力量,看到了道德之本所能开出的灿烂之花。

  赵抃为官清廉。他出任成都转运使,随身只带一琴一鹤。后来称人为官清廉,常用此语。赵抃在渡四川清白江时,看到江水清澈透亮,船行至江中,他发誓说:“吾志如此江清白,虽万类混淆其中,不少浊也。”此后,这条江被称为清白江,成都市青白江区又因清白江而得名。?赵抃白天处理完公务,每到晚上,必要焚香拜天,口中念念有词。有人好奇,问他在向上苍密告什么,赵忭笑笑说:“哪是什么密告呀!无非是将自己白天做过的事,一件件一桩桩地在心里说上一遍,借以反思。倘若一个人在那种场合都不好意思启口,那就说明他必定做了什么不该做的事,自己就需要警醒了!”?赵抃官至参政知事(副宰相),却一生“不治家产”,过着俭仆的生活。他的膳食以蔬菜为主,不得已也只是增添一碗肉罢了。

  赵抃不仅严于律己,对子孙族人也严加约束。赵抃在衢州的房子很狭小,弟侄为了讨好他,曾以高价买下毗邻的房子拓宽府第,他知道后立即让弟侄退房。为了教育子侄,他还特别写了一首诗进行诫勉:“进欲安舒退欲恬,要将高行与文兼。吾门自昔传清白,盛世于今重孝廉。孔氏性情归利正,仲舒仁义事摩渐。人生试看无闻者,徒尔区区岁月添。”(《信笔示诸弟侄子孙》)他的高标懿行,在当时就被人们奉为表率,像同时代的著名政治家、宰相韩琦评价其为“世人标表,盖以为不可及”,称赞他是世人的榜样,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人都比不上。赵抃死后,大文豪苏东坡在为他所写的像赞中,赞誉其人品操守“玉比其洁,冰拟其莹”,并虔心尽意地为他写下了长达三千五百字的《赵清献公神道碑记》。清代浙江总督李之芳为赵抃祠题匾“官箴师范”,清末衢州知府谭瑞东誉其为“第一流人”。

包拯塑像

包拯塑像

  其实,不仅仅是赵湘、赵抃,在中国历史上,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并特别注意以良好家风来约束后世子孙者代不乏人。比如《包拯家训》就说:“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郑氏规范》云:“子孙倘有出仕者,当蚤夜切切以报国为务。怃恤下民,实如慈母之保赤子;有申理者,哀矜恳恻,务得其情,毋行苛虐。又不可一毫妄取于民。”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严于修身,注重家风,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优秀的组成部分。

  中国的精英人群为什么如此看重自身的道德修养,以及对自己家庭的约束呢?这里面透露出的实际上是儒家自觉而深厚的社会责任意识。并不是说没有好的道德修养就不能成为一般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者”,而是说那些拥有更多社会资源的人,对于这个社会的影响是具有风向标意义的,所谓“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在上位者如同风,在下位者如同草,风向哪边吹,草就向哪边倒。

  作为封建社会中长期作为官学的儒家思想,它在中国产生的影响是极为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所及,就使得儒家所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套功夫,不仅成为精英人群应当完成的自我修养,而且也成为中国民众对于精英人物道德品行的一种天然要求。

  时代发展到现在,中国社会已经与过去有了很大的差别。但是,文化中最深刻的部分,也就是心理文化这个部分,却有着很强的基因遗传能力。中国传统的精英比如士大夫、乡绅阶层虽然已经不存在了,但是,在文化观念上,中国人对于精英人物的看法,是有连贯性的。这也就造成了我国民众对于精英阶层的道德要求远比西方要高。西方的精英人物,有强烈的个人主义传统,他们的行为方式,是做最好的自己,努力奋斗,建功立业,他们回馈社会的方式,基本上就是纳税和捐款,是用金钱的方式来实现的。只要做到了这些,即使他们在私德上有一些问题,民众似乎也不大追究。但在中国就不一样了。家国一体的文化,传统儒家心怀天下的理想,中国老百姓对于精英阶层的特殊要求,都决定了中国的精英人群不仅要在生活方式上是人格表率,还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这并非是中国民众对于精英人群的一种苛责,而是中国传统对于社会精英要求的当代表达,是中国精英必须面对的一个刚性文化要求。

专栏: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的传统文化智慧

专栏: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的传统文化智慧

发布时间:2019年03月12日 15:33      来源:共产党员网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