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详解版)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的传统文化智慧

微信扫一扫 ×
8fe2fbaf79894bc3b5482d4bac618a1d

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

  “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这句名言是2015年1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引用过的。习总书记说:“古人说:‘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没有规矩不成其为政党,更不成其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我认为,我们党的党内规矩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规则。党的规矩总的包括什么呢?其一,党章是全党必须遵循的总章程,也是总规矩。其二,党的纪律是刚性约束,政治纪律更是全党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言论、政治行动方面必须遵守的刚性约束。其三,国家法律是党员、干部必须遵守的规矩,法律是党领导人民制定的,全党必须模范执行。其四,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

吕不韦雕像

吕不韦雕像

  “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的出处,是战国时期秦国相国吕不韦与其门客编著的《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有十二纪,八览,六论,引文即出自其《不苟论》中的《自知》篇。其相对完整的上下文是:“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人主欲自知,则必直士。故天子立辅弼,设师保,所以举过也。夫人固不能自知,人主犹甚。存亡安危,勿求于外,务在自知。”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要想知道平直与否,就必须借助水准墨线;要想知道方圆与否,就必须借助圆规矩尺;君主要想知道自己正确与否,就必须任用正直之士。所以天子设立辅弼之臣,设立太师、太保之类,都是要他们指出自己的过失。人本来就不容易有自知之明,身为君王而能客观地估量自己,就更是难上加难。国家的存亡安危,不必到外部寻找理由,首要之事,就是要对自己有个清晰的认识。

  “存亡安危,勿求于外,务在自知”,这沉甸甸的话语,说明了吕不韦对君主的自知重视到了怎样的程度。为什么吕不韦对君王要有自知之明如此看重呢?原因很简单,在春秋战国的历史之中,因为不自知而犯下严重的错误,乃至于身死国灭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吕不韦在《不苟论》里举了几个例子,分别是楚成王、齐庄公、吴王夫差、智伯瑶,以及宋国和中山国的国君等。

  在吕不韦所列举的这些君主中,典型的“不自知”之君,莫过于宋襄公与中山王厝了。

  宋国本来是小国,但宋襄公却一心想着称霸天下。他手下的大臣都劝他,说一个小国而要当霸主,一定会给国家带来灾难,但宋襄公却不为所动。他第一次召开诸侯会盟,就被楚成王设伏兵捉住,后来在其他诸侯的斡旋下才获得自由。但这一次的吃亏并没有警醒宋襄公的迷梦。他发兵攻打支持楚国的郑国,楚国前来救援,两军交战,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自己也受了重伤,并在不久后死去。

  中山王厝的情况也与之类似。中山是夹在燕国、赵国之间的小国,曾经被魏国所灭,后靠齐国的帮助而复国,所以其立国的重要基础就是齐国的支持。公元前334年,魏国联络赵国、韩国、燕国、中山国一起称王,意图抗衡秦国、齐国、楚国这三个强国的联合阵营。中山王厝自我膨胀,也想尝一尝和那些大国平起平坐的感觉,于是接受了这个建议。这就等于背弃了齐国而倒向了赵、魏、韩、燕四国的阵营。齐国对中山称王表示反对,但中山王厝坚持称王,从此失去了齐国的支持,也种下了中山被赵国所灭的根由。

  既然“自知”是如此重要,那么怎样才能有“自知”呢?吕不韦的答案是:要知道平直与否,就必须借助水准墨线;要知道方圆与否,就必须借助圆规矩尺。君主要想知道自己正确与否,就必须任用正直之士。他们的直言进谏,就是君主的水准墨线和圆规矩尺,只有听取他们的意见,君主才能把自己的错误降到最低。

  “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的出处和上下文就是这样。很明显,吕不韦这一番话,是讲给“人主”也就是君王听的。但是,它所适用的人群,却不局限于君主。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个道理对于任何人都是适用的。君主的自知很难,因为手握重权,又身在重重宫殿之中,所接触到的人,按照《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说的“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在这样一种信息被严重扭曲的情况下,人主要有一个清晰的自我认识,当然很不容易。但是,我们普通人,有自知之明就很容易吗?绝对不是。吕不韦说得好:“夫人固不能自知,人主犹甚。”我们都是很容易陷入“不自知”的陷阱中的,只不过君主容易陷得更深,后果更为严重罢了。人的精神中包含着理性与非理性两个部分。我们可能会觉得,理性是我们精神的真正主宰,非理性只是偶尔发作,很快会被我们的理性所打败。但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现代心理学已经充分揭示出,我们的主要决定,其实都是由非理性的部分做出的,理性只是在决定已经做出的情况下才站出来,为我们的决定寻找合理性,以及如何才能让决定变为现实。从这个意义上说,假如拿“君臣佐使”来打比方的话,“非理性”才是我们精神的君主,而理性不过是大臣。

  正因为非理性在人的精神世界中占有的比重太大,所以我们的自我认识就经常是不准确的。你随便打开一本心理学方面的著作,就会发现里面有很多描述人在认知偏误方面的各种“效应”,什么“自利偏误”啦,什么“禀赋效应”啦,什么“故事偏误”啦,什么“过度自信效应”啦,什么“框架效应”啦,五花八门,不一而足。而所有这些,其实描述的都是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很难正确、更不要说准确地认识自己,而这种偏误,一般都是对自己的高估,包括能力,也包括道德水准。

  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在做事情的时候就难免会出现偏差,从而给自身带来很大的麻烦。而如果你正好掌握着较大权力、较多的社会资源,就会给社会带来很大的损害。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这就要说到吕不韦在《自知》中给我们的建议了:“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这个“规矩”和“准绳”,对于不同身份的人来说,内涵也有所不同。对于共产党员来说,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四条:其一,党章是全党必须遵循的总章程,也是总规矩。其二,党的纪律是刚性约束,政治纪律更是全党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言论、政治行动方面必须遵守的刚性约束。其三,国家法律是党员、干部必须遵守的规矩,全党必须模范执行。其四,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

  那么,怎样才能真正地守住准绳和规矩呢?无非是内外两个方面。

  所谓内在方面,就是自觉加强自我的道德修养,用理性的力量来规范自己。既然我们精神中的非理性部分很容易出问题,那么我们就要想方设法地用理性来规范非理性的部分,直至让精神中非理性的部分也都完全合乎理性的要求。这其实也就是孔子所说的那种“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状态:规矩已经成为你的下意识,你无论怎么想,都不会超出理性所允许的范围。这当然是一种极高的境界。孔子讲到自己一生状态的变化时说:“吾十有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也是直到古稀之年才达到这个境界的。这是一个长期自我修养的过程,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努力。

  所谓外在方面,就是要接受来自主体之外的规矩约束。我们刚才说过,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是很难的,而只要还没有达到这个境界,则外在的约束就是不可或缺的。这些外在的规矩和约束,可能有时会让我们感到不舒服,但如果没有它们,我们就会偏离正道,在邪路上越走越远。这就好比西行路上的孙悟空,只要一天野性未驯,紧箍咒就一天不能从头上摘下来。虽然它时常会给悟空带来痛苦,但却是他能够走到西天、终成正果的最大保障。对于共产党来说,就是各级党组织要把严守纪律、严明规矩放到重要位置来抓,努力在全党营造守纪律、讲规矩的氛围;各级党委要加强监督检查,对不守纪律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党在90多年的探索与奋斗中形成的规矩,是成功的法宝,也是每个党员的立身之本,值得我们认真记取并切实遵守。

专栏: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的传统文化智慧

专栏: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的传统文化智慧

发布时间:2019年03月10日 18:45      来源:共产党员网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