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和而不同(详解版)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的传统文化智慧

微信扫一扫 ×
d54574500ae74571a1317f00507c340d

  “和而不同”,是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引用的一句名言。习总书记说:“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比如,中华文化强调‘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张以德治国、以文化人;强调‘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君子义以为质’;强调‘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德不孤,必有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扶贫济困’、‘不患寡而患不均’,等等。像这样的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

  “和而不同”的出处,是《论语·子路》,其具体的上下文是:“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君子待人和谐友善,但不求与对方苟同;小人或者嗜欲相同,或者迎合对方,但内心却没有和谐友善的态度。

孔子塑像

孔子塑像

  孔子的原意是说人与人的相处之道。人与人之间最好的状态,当然是所谓“志同道合”,像钟子期与俞伯牙那样,高山流水,闻音知心。但在实际生活中,能够达到这种心灵契合状态的,实在少之又少,可遇而不可求。在日常生活中,面对同一问题,不同的人持有不同的看法,本来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要继续交往,就会有两种态度:一种是保持对对方的友好与善意,包容别人的意见;另一种则是强迫别人与自己保持一致,或强迫自己违心赞同别人,并把不同意见藏在心里。在孔子看来,前一种才是君子应当采取的态度。儒家最讲究一个“诚”字,所谓“诚”就是不自欺的意思,所以君子绝不会用表面的阿从来取悦对方;同时,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被强迫,所以也就不会强迫别人一定要赞同自己。这样,“和而不同”既是对自己的尊重,也是对别人的尊重,是彼此交往的最好方式。当然,“和而不同”绝不是对错误的人和事无原则的包容。孔子最讨厌那种“乡愿”,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老好人,他曾经说过:“乡原(即乡愿),德之贼也。”对于那些违反道义的人,他也是旗帜鲜明地反对的,比如他的学生冉有。当冉有违背礼制,替季氏搜刮民财的时候,孔子同样对他进行了严厉谴责,甚至想将他逐出师门。好在冉有及时改正了过失,并在此后跟随孔子周游列国,这才得到了老师的原谅。

  孔子用“和”与“同”来说明君子之交与小人之交的区别,并非出于偶然。实际上,“和”“同”之辩是经常出现在先秦典籍中的话题。例如《国语·郑语》中,史伯与郑桓公论周王室的兴衰,史伯就说周王室的衰败恐怕无可避免,而其原因,就是周王“去和而取同”,只喜爱与自己臭味相同的小人,而贬斥那些与自己见解不同的君子。又如《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齐景公从打猎的地方来到遄台,晏子在一旁陪侍。这时齐景公的宠臣梁丘据坐着马车也快速赶来了。齐景公一看见梁丘据就开心,说“惟据与我和夫!”意思是只有梁丘据与我关系最和谐啊!晏子在一旁听到后,说:“据亦同也,焉得为和?”意思是梁丘据和您的关系,只能叫“同”,不能叫“和”。你看,他们都是把“和”与“同”放在一起讨论,并且都是赞美“和”而贬斥“同”。

  那么,“和”与“同”的区别到底在哪里呢?晏子的解释最为周详。当齐景公追问这二者之间的分别时,晏子打了两个比方以便齐景公理解什么是“和”。第一个比方是烹调,他说“和”就好比烹调,需要用到水火,还需要用到酱醋盐等调味品。厨师用这些来调和食材的味道,滋味不足的添加些,滋味太浓就冲淡些,君子吃起来内心舒坦。第二个比方是奏乐,他说“和”又好比奏乐,声音是由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相互辅助构成的,清音与浊音、强音与弱音、短音与长音、缓音与急音、哀音与悦音、刚音与柔音、慢音与快音、高音与低音、出音与入音、疏音与密音相互调节,才能成为动听的音乐,君子听起来就能内心平静。“同”就不一样了,它就好比炖菜只有清水,琴瑟只有一个单音,谁肯吃这样的菜,听这样的音乐呢?

  紧接着,晏子就回到了君臣关系的正题上,说明为什么齐景公与梁丘据之间的关系是“同”而不是“和”:君臣之间的道理,和做菜、奏乐是一样的。国君认为可行的事情,其中有不可行的问题,臣下进言指出不可行的问题来促成它的可行性;国君认为不可行的事情,其中有可行的理由,臣下进言指出可行的理由而去除它不可行的问题,因此政令就能通畅无阻,百姓没有对抗的念头。现在梁丘据不是这样:您认为行的梁丘据也认为行,您认为不行的梁丘据也认为不行。这样的臣子,对您治理国家有什么好处呢?

  古人在人际交往中的“和”“同”之辩,在今天也还有着很强的启发意义。用今天的哲学话语进行表述,所谓“和”,就是“多样性的统一”;所谓“同”,就是同一、同质,就是相同事物的叠加。很多人在交往时,都喜欢找和自己特别相像的,殊不知,如果朋友都是和你一样的,完全同质,那么在交往中,你就只能听到和你一样的想法,久而久之,你的认知就会越来越狭窄甚至出现偏差,你的精神世界就会越来越偏离世界本来的样子。这种情况,在今天互联网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的时候,越发值得注意。以前我们与人交往,都是在现实生活中选择,在人际交往中,我们不得不与自己意见并不相合的人打交道。但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可以轻易找到与自己高度相似的人群,进而产生出一种“终于找到了组织”的感觉。人们本来以为互联网时代会促进人们思想的交流,但实际上,今天的很多网民反倒进入了一个精神“部落化”的状态。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在人际交往时,就更需要重温“君子和而不同”的智慧话语,防止自己在“同质化”的朋友圈里越走越偏。

  “和而不同”的主张,不仅对于人际交往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的交往,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如今的年代,随着科技技术条件的进步,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文明与文明间的接触变得越来越密切。对于这种接触,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中是充满忧虑的。他认为,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前被自然条件阻隔开的文明间的冲突会变得不可避免,世界未来的冲突,必然是文明之间的对抗和冲突。但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却不这么悲观,因为他相信,这个问题是有解的,答案就在中国古老的文明之中。他说“避免人类自杀之路,在这点上现在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准备的,是两千年来培育了独特思维方法的中华民族”。

  确实,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大国,内部宗教众多,文明种类多样,如果没有一套独特的思维方法,这个国家的文明早就中断了。那么,这个“独特思维方法”是什么呢?就是“和而不同”。中国历史上,政权或有更迭,信仰或有不同,发展程度或有先后,但最终的结果,都是在中国文化这个大家庭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世界也是如此,今天的各个国家、民族,都是在特定的环境、经历漫长的历史时期而演化形成的,所以它们也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基因,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不同文明交往中最现实而明智的选择,就是“和而不同”。正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要理性处理本国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差异,认识到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是独特的,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不攻击、不贬损其他文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多样性不是这个世界的麻烦,而是这个世界所以丰富多彩的根由。

专栏: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的传统文化智慧

专栏: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的传统文化智慧

发布时间:2019年03月26日 11:09      来源:共产党员网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