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仁者爱人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的传统文化智慧

微信扫一扫 ×

  “仁者爱人”,是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引用的一句名言。 “仁者爱人”的典故,出自于《孟子·离娄》。《离娄》又分上下篇,“仁者爱人”出自其下篇。

  “离娄”这个篇名看起来非常特别,所以需要稍微解释一下。“离娄”是传说中一个视力极好的人,生活在黄帝时期。他的眼力好到什么程度?一头野兽出现在百步之外的地方,离娄能够清楚地看到这头野兽秋天长出的毫毛的最尖端。因为他的眼神太好,所以黄帝登昆仑山的时候弄丢了一颗黑色的珍珠,就让离娄去找,而离娄也果真找到了。此篇开头的第一句话就是“离娄之明”,所以就以“离娄”二字为篇名了。不过,此篇所讲并非只与离娄相关,而是涉及到为政、立身、处世等多个方面,内容非常丰富。

  “仁者爱人”的具体语境,出于孟子谈论君子与普通人的分别。原文是这样的:“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意思是:君子和一般人的分别,就在于能够保存心中的善端,不让它失去。而保持善端的关键,就是将“仁”和“礼”永存心中。其中,“仁”是对他人的爱,“礼”是对他人的尊重。一般来说,你爱他人,也就能得到他人的爱;你尊重他人,也就能获得他人的尊重。

  需要指出的是,“仁者爱人”这句话虽然出自《孟子》,但这个观念却是直接继承孔子的。根据《论语·颜渊》的记载,樊迟曾经向孔子请教,到底什么是仁。孔子的回答就是“爱人”。(原文是: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由此可见,孔子和孟子,都对“仁”这个概念极其重视,而对于仁的理解,也都高度一致:所谓“仁”,就是“爱人”。

  但儒家所倡导的爱,仁爱,与其他宗教或学说相比,也还是有一些特别之处的。

  首先,儒家之爱,是有其明确的核心与出发点的,这就是“孝”,也就是对父母的爱。由这个出发点引申开来,就得到了儒家的一切其他美德。对于这一点,儒家有很多的论述。比如《中庸》就讲:“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孟子也说:“仁之实,事亲是也。”这些表述,都说明仁爱的根本,就是植根于对父母长辈的美好情感。把这个实质和路径讲述得最明白的,当推儒家经典之一的《孝经》。它从对父母的感恩以及义务说起,而后话锋一转,说一个孝子,当他置身于社会,只有很好地承担起社会的责任与义务,才算是真正地尽到了孝道。比如你身为天子,如果不勤政爱民,弄到身死国灭,那么宗庙谁来祭祀?比如你身为士大夫,如果不尽心王事,弄到家破人亡,那么祖先谁来照看?比如你身为普通百姓,违法犯罪,那么父母谁来养活?这样,《孝经》就从原本属于家庭的血缘情感,推及到了整个天下国家。又因为绝大多数人都是受到父母的无私关爱成长起来的,对父母有着最为美好深沉的感情,所以由此而推衍出的一整套儒家伦理,也就很容易在我们的内心生根了。

  其次,儒家之爱,有一条一以贯之的实践方法,就是“忠恕”。

  首先将这一点归纳出来的,是孔子的得意弟子曾子。有一次,孔子意味深长地对曾子说:“我的学说,有一个一以贯之的东西,你知道吗?”曾子说:“我知道。”孔子出去后,有人就问曾子:“老师的话,是什么意思呢?”曾子说:“老师的学说,无非是忠恕二字罢了。”(原文是: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孔子对忠恕特别是对“恕”的强调,直到今天,仍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1993年联合国召开国际伦理大会,将全世界著名的宗教家、伦理学家聚集一堂,讨论在全球化的格局中,是否能够找到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伦理准则,最后找到的只有两条,一条是康德的“人是目的,不是手段”;另一条就是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两句话,被镌刻在联合国总部的大楼中,被视为指导不同国家与民族间交往的“黄金伦理准则”。

专栏: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的传统文化智慧

专栏: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的传统文化智慧

发布时间:2019年03月26日 11:17      来源:共产党员网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