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详解版)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的传统文化智慧

微信扫一扫 ×
5ba5403e456542848ff2746b07899fa9

专栏: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的传统文化智慧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这句名言,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引用的。习总书记说:“科技竞争就像短道速滑,我们在加速,人家也在加速,最后要看谁速度更快、谁的速度更能持续。荀子说:‘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意思是,骏马一跃,也不会达到十步;劣马跑十天,也能跑得很远;雕刻东西,如果刻了一下就放下,朽木也不会刻断;如果不停刻下去,金属和石头都可以雕空。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敢于担当、勇于超越、找准方向、扭住不放,牢固树立敢为天下先的志向和信心,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在攻坚克难中追求卓越,勇于创造引领世界潮流的科技成果。”

中华书局出版的《荀子集解》

中华书局出版的《荀子集解》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的出处,是《荀子》的《劝学》篇。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为“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又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他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令。

  荀子虽是儒家思想家,但他的思想和孟子有着很大差别。其中一点,就是孟子主张“性善”,而荀子主张“性恶”,这也就是荀子本身是儒者,却能培养出韩非、李斯这样法家人物的原因。既然人性中有恶的一面,就必须加强对人的后天教育,这也就是荀子如此重视后天的学习,并将《劝学》一篇放在整部《荀子》的开端的原因。整篇文章可以分为前后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后一部分,论述学习的步骤、内容、途径等有关问题。而开宗明义的“学不可以已”则是贯穿全文的中心思想。我们绝大多数人在中学时学过的《劝学》,就是从《劝学篇》的第一部分节选而来的。

  具体到“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其完整的上下文是这样的:“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堆积土石成为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里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就会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一步一步地积累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溪流,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跨跃一次,也超不过十步远近;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到达很远的地方),它的成绩来源于走个不停。比如刻东西,如果刻几下就停了下来,那么腐烂的木头也是刻不断的;但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属、石头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没有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土壤里的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这段话所要强调的,是“积累”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在作者看来,持之以恒的努力,远远比聪颖的天分重要得多。

  一个明显的例子是曾国藩。按照成就而言,曾国藩无疑是成功者中的成功者。他组建湘军,平定了太平天国,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被封为一等侯。他主持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堪称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他留下了《曾国藩家书》,成为后世有志者砥砺操守、学习做人做事的教科书。他的道德人品受到后世的赞誉,被誉为“千古第一完人”。

曾国藩像

曾国藩像

  我们很可能以为,这样一个不世之才,定然是绝顶聪明之人。恰恰相反,曾国藩其实并不聪明。一则小故事说明了他资质的愚笨。曾国藩小时候就不是那种才气纵横的人。他中秀才很晚,考了7次,到23岁才以全县倒数第2的名次考中了秀才。曾国藩小时候有多笨,有一则史料是这样说的,曾国藩夜里读书,有一个贼到他家偷东西,藏在房梁上,准备等曾国藩入睡后就动手。曾国藩那天晚上背一篇文章,可是怎么都背不会,于是就一直没有睡。那个贼实在是等不了了,只好从房梁上下来,扬长而去,临走时还愤愤不平地指着曾国藩,说你这么笨,还读什么书。

  对于自己的愚钝,曾国藩也是承认的。他常说:“吾生平短于才”“秉质愚柔”。说自己读书做事速度很慢:“余性鲁钝,他人目下二三行,余或疾读不能终一行。他人顷刻立办者,余或沉吟数时不能了。”看书,别人看好几行,曾国藩只能看一行;做事,别人做好了几件事,曾国藩却一件事还没有办完。

  那么曾国藩是怎样以不突出的资质,最终成就了世上少有的功业呢?

  只有一条,那就是踏踏实实地努力,勤勤恳恳地付出。

  他读书是如此。曾国藩小时候跟随父亲读书,如果不读懂上面的一句,就不读下面的一句。不读完上一本书,就不读下一本书。每天都有固定的任务,当天的任务不完成,就绝不休息。对于青少年时期的刻苦学习,曾国藩后来回忆说:“国藩愚陋,自八岁侍府君于家塾,晨夕讲授,指画耳提,不达则再诏之,已而三复之;或携诸途,呼诸枕,重叩其所宿惑者,必通彻乃已。”

  他做事是如此。曾国藩起家,靠的是军功,而他打仗的战略战术归纳起来就是六个字:“结硬寨,打呆仗。”所谓“结硬寨,打呆仗”,就是曾国藩带兵,每到一处,必然要垒高墙、挖深沟,墙高八尺厚一尺,沟深一尺。壕沟外是花篱,花篱要五尺,埋入土中两尺,花篱有两层或者三层,用来防御敌军的马队。这样,行动虽然缓慢,但有了固若金汤的营寨,就已经立于不败之地了。

  他做人还是如此。道光二十二年十月初一,曾国藩立志自新,发誓要做圣贤,从此便开始对自己一丝不苟的改造。他的方法就是做“日课”,每天以圣人的标准来对照自己,老老实实地对自己进行监督、反思,并写在日记中,然后改进。就这样,他以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毅力,终于将自己的人生提到很高的境界。

  曾国藩有一句名言,叫“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这话说得很有道理。这世界上有许多聪明人,他们依仗自己的聪明,总是想取巧,总是想走捷径,结果一事无成,这就是《劝学篇》中所说的:“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关于天分和勤劳的关系,流传很久的一句名言是爱迪生说的:“所谓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句话不知曾被多少人当作座右铭,不知给了多少觉得自己天分稍弱,但相信“勤能补拙”的老实人以向上的激励。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坊间忽然流行起了另外一种说法,就是爱迪生的这句话还有后半句:“但那百分之一的灵感才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都要重要。”这个说法,真不啻是一种五雷轰顶的打击。它给人一种感觉,就是聪明是天生的,了不起的成就都是那些聪明人做出来的,对于资质一般的人来说,再怎么努力也是没有用处的。

  但实际上,这所谓“爱迪生的后半句话”,完全是子虚乌有的捏造。实际上,查阅英文世界的资料,爱迪生对于天才和勤奋的话语,曾经有过几个版本,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就直接说翻译过来的汉语吧。第一个版本很简单,就是我们平常所熟知的:“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另外两个版本则是:“我没有一项发明是碰巧得来的。当看到了一个值得人们投入精力、物力的社会需求有待满足后,我就一次又一次地做实验,直到它化为现实。这最终得归于百分之一的灵感和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以及“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因此,天才不过是一个经常能完成自己工作的聪明人而已”。无论哪个版本,强调的都是努力工作、辛勤付出、注重积累的重要性,而没有一个版本能够得出所谓“灵感比汗水更重要”的结论。实际上,以爱迪生发明白炽灯为例,他在进行这项发明时,光收集资料就用了200个笔记本,为了找到合适的灯丝,他先后用过铜丝、白金丝、铁丝甚至头发丝等一千六百种材料,最后才选定钨丝作为灯丝的材料,并沿用至今。这样一个反复强调自己是靠“一次次地做实验”,并且在实验中耗尽心血才取得最后成功的人,怎么可能说出“但那百分之一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都要重要”的话语呢?

专栏: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的传统文化智慧

专栏: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的传统文化智慧

发布时间:2019年03月26日 11:46      来源:共产党员网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