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穷理以致知,反躬以践其实(详解版)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的传统文化智慧

微信扫一扫 ×
e64bb15eb9ea48e39c7399420ffeb863

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

  “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这句名言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中国科学院第十八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讲话中引用的。习总书记说:“加强科技供给,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科学研究既要追求知识和真理,也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的最早出处,是宋代学者黄干在《朱子行状》中概括朱熹为学特点时所说的一段话,大意是:通过深入探究事物的原理,掌握其内在规律;而后亲身付诸实践,将理论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行状”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概括死者生平,约略相当于今天的悼词。黄干是朱熹的得意门生,深受朱熹器重,不但指定他为自己的学术继承人,还把自己的次女许配给他为妻,所以黄干对朱熹的了解,应该说世上无人能出其右了。因为这段话对于朱熹的为学主张和特点概括得非常准确,所以后世的引用率极高,如《宋史》《宋元学案》等在谈到朱熹的思想时,基本上都接受了黄干的说法。

朱熹塑像

朱熹塑像

  朱熹,字元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又追封徽国公等,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婺源),宋朝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诗人。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等。朱熹的理学思想因成为元明清三朝的官方哲学而对后世影响极大。他也是唯一一位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位列大成殿十二哲,享祀孔庙,受到后世儒者崇拜的人。

  朱熹“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的主张,从其最终目的来说,是为了完成他成就圣贤的目的,他所要“穷”的“理”,指的是所谓“天理”,而“天理”的概念在理学家那里是很清楚的,就是指仁、义、礼、智等儒家的伦理道德。在朱熹看来,这些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都是先天存在的,要想成就圣贤人格,就要体认和穷究这些“天理”,让这些天理在心中显现出来,这就是所谓的“知先天”。不过,圣贤人格不是光知晓了这些“天理”就可以的,还要在现实生活中去实践它,所以还需要“反躬以践其实”。

  在朱熹以及后世的那些“理学家”而言,成就“圣贤人格”乃是其为学的终极目的和人生的最高目标;又因为在元明清时期,“理学”是受到尊崇的官学,所以,“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主要是作为一种道德人格修养的主张而被人们尊崇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儒家学说已经失去了“官学”的光环,而被朱熹等理学家认为是“天理”的一些东西,比如“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等封建伦理训条,也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那么,朱熹倡导的“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是不是就失去其意义了呢?

  不是的。因为除了具体的道德修养论内涵之外,这句话还有着很高的认识论价值。这一价值,不因时代的改变而消失。

  这是因为,虽然作为理学家的朱熹有着很高的道德热诚,但与此同时,他的视野又绝不仅仅局限在儒家的伦理道德范围之内。朱熹阐述“格物致知”时说:“上而无极、太极,下而至于一草、一木、一昆虫之微,亦各有理。一书不读,则阙了一书道理;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须著逐一件与他理会过。”“天地中间,上是天,下是地,中间有许多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人物禽兽,此皆形而下之器也。然这形而下之器之中,便各自有个道理,此便是形而上之道。所谓格物,便是要就这形而下之器,穷得那形而上之道理而已。”认为对天文、地理、生物、农业、气象等万事万物都应该研究。

  朱熹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今天我们在谈到朱熹的时候,一般都是把他作为一个哲学家、思想家、诗人来看待,总而言之是把他当作一个单纯的“文科生”来看待的,但很少有人知道,其实朱熹“是一位深入观察各种自然现象的自然学家”——这不是我说的,而是写出了《中国科技史》的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博士说的。朱熹最感兴趣的是天文学。这也是他自幼以来的一个情结。朱熹67岁时曾回忆说:“某自五六岁,便烦恼道:‘天地四边之外,是什么物事?’见人说四方无边,某思量也须有个尽处。如这壁相似,壁后也须有什么物事。其时思量得几乎成病。到而今也未知那壁后是何物。”朱熹用浑仪观测过北极星的位置与地面所构成的夹角,并试图通过比较各地北极星的高度及其与地中岳台的关系以证明大地的运动,这表明了他通过对照比较各地不同的观测数据而进行怀疑思考的科学精神。也正是在实际的使用中,他发现了浑仪的种种不足,为此,他还设计了一种可以使人进入其中观看天象的庞大的浑天仪——“假天仪”。他设想设计一个球体类似天球,球体内部标上星辰位置,人进入球体内部,随着球体的转动,人可以随之观察星辰。据乐爱国先生的研究,朱熹的《北辰辨》是专门讨论天球北极星座的论文;在《尧典》注中,朱熹讨论了当时天文学的岁差、置闰法等概念;在《舜典》注中讨论了早期的浑天说、浑天仪的结构,并详细记录了当时的浑天仪结构。除此之外,朱熹对地质学化石、否认神创论、宇宙起源、地心说、大地自转、日食与月食、潮汐、雪花六角晶体形状、雨虹等的形成、地理对气候的影响、生物与人类起源、中医诊脉、农业生产结构、农作物布局及具体的生产技术等问题都有见解和阐述。正像黄干在《朱子行状》所说的,他“至若天文、地志、律历、兵机,亦皆洞究渊微”。

  正是以大量的科学观察、研究为基础,朱熹的治学方法和主张也就突破了原有儒学的局限,而与今天科学的认知论在很多方面不谋而合。他的“穷理以致其知”,所穷之“理”,固然还是不脱“天理”的藩篱,但也包括世间无所不在的“物理”;他的“反躬以践其实”,所践之“实”,也就不仅仅是道德实践,也包括生产、生活乃至科学的实践。而“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也就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所讲的“认识来源于实践,最终又要指导实践,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不谋而合。

  “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对今人而言,还有长足的启示意义。主要表现为两点:

  一是其“穷究事理”的态度。“穷理”是朱子教导学生“求知”的方法,也就是格物、致知的实际法则。他认为:第一,穷理务须周到、彻底。朱子说:“所谓穷理者,事事物物,各自有个事物底道理,穷之须要周尽。若见得一边,不见一边,便不该通。”又说:“格物二字最好。物,谓事物也。须穷极事物之理到尽处,便有一个是,一个非。是底便行,非底便不行。”“致知,所以求为真知。真知,是要彻骨都见得透。”“致知、格物,十事格得九事通透,一事未通透,不妨。一事只格得九分,一分不透,最不可。”

  二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态度。关于“实践”,黄干在《朱子行状》里说:“其为学也,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居敬者所以成始成终也。谓:致知不以敬,则昏惑纷扰,无以察义理之归;躬行不以敬,则怠惰放肆,无以致义理之实。”朱子认为穷理之外,更要注重践实(即躬行实践)及居敬为主要的修养功夫。他曾说:“知与行工夫,须著并到。知之愈明,则行知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由此可见,朱子认为,知而不行,即证明所知还浅,所知还不够透彻。他对于“践实”与“力行”非常重视,绝不像一般人所评论说朱子崇尚空谈,不重实行。

  认识到的理论只有运用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的发展,才能体现其价值。反之,实践又会使人们产生新的认识,促进认识的发展。人类社会就是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中不断前进的。而实践作为认识的起点和终点,是尤为重要的,因此,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重视实践、落实到实践中去。

专栏: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的传统文化智慧

专栏: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的传统文化智慧

发布时间:2019年03月19日 14:57      来源:共产党员网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