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这句名言,是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印度尼西亚国会演讲时引用的。习总书记说:“坚持心心相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保持中国—东盟友谊之树长青,必须夯实双方关系的社会土壤。”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这句名言出自老子《道德经》的第64章。全文是:“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道德经》约五千余字,和后世那些大部头的著述比起来,真的是简短到了极点。但经典的价值不是以长短薄厚而论的,这五千余字,可以说字字玑珠,在中国乃至整个人类文明史上都闪耀着光辉。全书分81章,以“道法自然”为核心命题,涉及到哲学、政治、天道、人事等各个方面,可以说包罗万象,应有尽有。
几乎每一个读《道德经》的人,在读到第64章的时候都会有所困惑。困惑的原因是“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以及“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这两句话在全章中显得极其突兀,给我们的理解造成了很大障碍。究竟是老子太玄妙,还是我们太愚钝?都不是。答案是“错简”。纸张发明以前,竹简是主要的书写工具,每根竹简上写若干字,然后用绳子编连起来,才能最后成书。在翻阅、收藏的过程中,绳子难免断掉,重新编连的时候,往往就会发生前后次序的错乱,这就叫“错简”。给我们造成阅读理解困难的那两句话,就是因为“错简”而误入第64章的。这其实也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要相信自己的理性,理性不能贯达的地方,其实常常就是事情本来有问题的地方。去掉这两句话,整章文字立刻就如风行水上,贯达无比了: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局面安稳时容易持守,事变没有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微细时容易消散。要在事情发生之前就处理妥贴,要在祸乱产生之前就做好准备。合抱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用泥土一点点建筑起来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举步开始走出来的。人们做事情,常常是在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如果事情要完成的时候也能像开始的时候那样谨慎,就不会失败了。
这段话的主旨也一目了然:任何事物,都有一个由小到大、从细微到显著的过程,所以对于坏事,就要防微杜渐,防止其酿成大祸;对于好事,则要从细微处入手,用毅力和恒心,成就远大的伟业。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的出处和语境就是这样。联系上下文,这两句话实际是各有侧重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强调的是再强大的事物,在初起的时候也很弱小,所以不要因事物尚处在初级阶段而心生轻视或妄自菲薄;“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强调的则是踏踏实实、点点滴滴的积累,所以毅力和恒心,乃是成就一番伟业的必要条件。两层意思结合起来,就把事物从弱小到强大,以及完成一项任务所需要的坚忍和努力,揭示得极其清晰而有力了。在《道德经》整体偏向阴柔的语境之中,这两句话更显得格外精警有力,有一种令人感奋的力量。
共产党员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49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