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田双印:在“鬼见愁”坚守30多年,他终于“读懂”父亲

微信扫一扫 ×

  黄河中游的龙门段,是神话传说“鲤鱼跃龙门”的发生地,这里两岸峭壁夹峙,形如门阙,因此得名龙门。在5464公里黄河上的137座水文站中,唯一一座建在悬崖上的水文站,就是龙门水文站。

  站长田双印就是在这段黄河上,度过了孤独的33年。横架于黄河之上的钢索和晃晃悠悠的吊厢,是田双印和外界相连的唯一途径。田双印为什么会来到这里?没想到他竟是为了和父亲“较劲”。田双印的父亲曾是一位老水文人,但在田双印童年的记忆里,对父亲充满了陌生感。父亲一年就回两次家,春节或者秋收芒种的时候,每次见面不超过10天,聚少离多让田双印从小就对父亲没什么好感。

  1986年,17岁的田双印也成为一名黄河水文工人。他说,当年之所以选择水文工作,就是因为他憋着一股劲儿,他要证明给父亲看,在同样的工作岗位上,他是可以兼顾工作和家庭的,他要做一个和父亲不一样的人。

  可是当真正成为一名水文工作者,田双印慢慢发现,他已经陷入了父亲的人生循环。龙门水文站周围,方圆四十里内再无人烟。在不了解的人眼里,这里是现代版的世外桃源,而真正了解这里的人,都称这个地方叫“鬼见愁”。在这个悬崖下的“孤岛”上,一旦因为恶劣天气索道交通中断,水文站就彻底与外界隔绝了。有一年,田双印曾经和十几个同事,靠着一颗白菜,吃了一顿只有白菜馅儿的水饺,度过了一个春节。除了工作的辛劳、环境的艰苦,常年守在这个悬崖边的孤岛上,最折磨人的是挥之不去的孤独。田双印的宿舍里,有解闷时吹的笛子,有写写画画的笔记本,有密密麻麻的水文检测数据,却唯独没有家人的照片。他说,他就像当年的父亲,每次回家都是很短的时间,看着家人的照片只会徒增一份伤感。

  一天,黄河峡谷刮起了6级以上的大风。按照规定,吊厢工作可以暂停,但伏汛将至,龙门水文站提供的水位、流速、含沙量等水文数据,对黄河沿线的防汛部署、水库调度至关重要。田双印和同事没有犹豫,一起上了吊厢。在“穿河风”的作用下,吊厢剧烈晃动,重达750公斤的测量铅鱼出水时,眼看着就要与载人吊厢撞在一起。田双印临危不乱,沉着指挥,顺利度过了这次险情。那一刻,有些年轻的职工甚至流下了眼泪。是啊,怎么能不叫人后怕啊!如果冲击力非常大的话,大缆一旦被撞断,这一吊厢的人就会沉入黄河,没有生还的希望了。田双印在这段黄河上工作了33年,像这样的危险状况,遇到的太多太多了。几十年来,在龙门水文站,已经有5名水文监测人员因公殉职。但田双印说,再苦再累再危险的工作,总得有人去干。

  去年清明时,田双印回老家扫墓,却意外在一个箱子里发现了父亲生前的一本日记,上面的一段话让田双印泪目:“越是艰苦的地方,越是锻炼人,越是要看到光明,越是要看到光荣。”

  日记中一个个实实在在的文字,让田双印的内心彻底与父亲和解。然而这些年来田双印每一天的经历,更让他懂得了一个水文人的情怀和坚守。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几代水文工作者的坚守下,在亿万沿线干部群众的努力下,黄河下游70年未发生改道,连续19年没有断流,黄河的泥沙含量也正逐年减少。这是一组让田双印倍感欣慰和自豪的数据。正如他常说的一句话,“我们是守在龙门峡谷的守门人,把脉江河苦亦乐。”

  了解更多细节,请登录《共产党员》电视栏目专题网页点击收看。

发布时间:2019年06月14日 16:11      来源:共产党员网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