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年轻小伙纷纷外出 田间地头活力不足 看村支书老朱咋样用人

落实在基层·聚焦引才用才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核心阅读

  中办印发意见指出,要留住用好本土人才,培育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持续发展内生动力。

  湖南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村,通过盘活村里已有的人才资源,为人才创造机会和条件,给乡村振兴注入更多活力。

  不到1平方公里,村民500多人,湖南省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村位于湘南一隅。

  村里年轻力壮的大多外出打工了,可沙洲村却发展势头迅猛。为啥?2014年上任的村支书朱中建说,发掘村里现有的人才,因事选才、用人之长,让村里重新有了活力。

  善用留在村里的年轻人,村民矛盾巧化解

  名为龙井的山丘上,一座湘南瑶族建筑熠熠生辉,这里既有红色文化陈列室、游客服务中心,又是村部所在地。门前的红军路,顺着滁水河蜿蜒,串起红军长征时“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旧址、民俗广场、田园综合体等景点。

  “除了旧址,其他景点都是新建的。”朱中建介绍,2016年以来,因为“半条被子”这一讲述共产党人初心的故事,游客数量成倍增长。

  乡亲们祖祖辈辈从田里刨食吃,说起打造红色景区、吃“旅游饭”,个个点赞,可一提起要占用自己的地方,却不愿意,“不好,不好!”

  挨家挨户宣传政策的同时,朱中建开始物色能推进景区建设的人,他为寻觅的人才“画了张像”:这项工作扎根田间地头,能吃苦是首要条件,最好是年轻人,还得为人公正、善于沟通。很快,他锁定了80后的朱利志。

  首先是规划红军路,涉及两组10多户人家。施工队刚画好红线,一名50多岁的大妈不乐意了。她家的地只有三分,位置却很关键,若她执意阻工,规划就无法执行。

  “要想富,先修路。交通方便了,游客只会越来越多。家门口就能做生意,这是造福子孙后代的机遇,不能不为他们着想啊!”朱利志言辞恳切。终于,在他的反复劝说下,大妈点了头,并按照标准获得1万多元补偿。

  点青苗更费事,有的疏、有的密,数量全靠点、大小凭经验,最是考验专注和耐心。

  一组的朱文成常年做苗圃生意,4亩多苗圃地里,既有桂花树等观赏类绿植,也有桃树、柚子树等果树。游客中心项目征拆启动后,朱文成虽然支持,却要求清点准确,不能“短斤少两”。

  朱利志钻进苗圃,来回点数,记录在册:种植多年直径10厘米的桂花树150多株,每株补偿200元;直径8厘米的有90多株,每株补偿150元;幼苗按每亩5500元补偿。细算下来,朱文成获得的青苗补贴有12万元。数量精准、依标补偿,朱文成挑不出毛病,满心欢喜地签了字。

  房前屋后,总有朱利志的身影。他做事认真,群众看在眼里,即使有一些不满或矛盾,当场就化解了。

  激发老党员积极性,成为参与村务的热心人

  2015年的一个雨夜,朱中建翻来覆去睡不着,满脑子想的都是古祠堂的破旧模样。这座建于明代的祠堂,经过风吹雨淋,许多梁柱已经腐朽,随时有垮塌危险。

  湘南地区的祠堂文化历史悠久,沙洲村祠堂虽不大,却是村民议大事的场所,更是凝聚全村人的纽带。祠堂一旦垮塌,会失了人心。

  可谁来牵头?如何发动群众?怎样让乡亲们满意?

  关键要选出一名有威望的“干将”领着大家干。

  放眼村里,有的心眼实,但不善表达;有的能成事,但脾气臭……掰着手指头数,能胜任这项工作之人寥寥无几。

  一筹莫展之际,朱中建召集大家多番讨论,将目光锁定在50岁的朱小勇身上。朱小勇当过兵,为人公道、执行力强;他是老党员,曾任村支书,熟悉乡土人情。

  2015年10月,村委会引导成立祠堂修缮理事会,朱小勇成为理事长,25名村民担任理事会成员。

  朱中建没看错人。

  为了修祠堂,朱小勇带头捐款1万元。有他做示范,村民们个个跟着上,理事会共募集资金60多万元。

  “既然选出领头人,就要充分信任他、支持他,不能随意打击积极性。”朱中建说,修缮宗祠是个系统工程,大到房屋结构设计,小到木材选用,村委会都大力支持。理事会将账目公开,村两委时刻监督把关,避免出现纰漏。

  不到3个月时间,祠堂完工,大家个个满意。

  去年6月,村里要聘请一些保安,维护沙洲村红色旅游景区秩序。在祠堂修建中大展拳脚的朱小勇再次被纳入其中,每月收入1000多元。今年3月,朱小勇又接下了沙洲村辅警一职,不仅“舞台”更大,收入也提升至2.1万元一年。

  “充分运用选人用人好政策,既给舞台,又给待遇,力争把村里需要的人才都留下来,让他们扎根于此、发光发热。”朱中建说。

  鼓励老专干学技术,为全村申报项目争取资金

  眼前的沙洲村游人如织。“小山村发生了大变化。”朱中建说,还得争取发展项目资金,进一步完善乡村建设。

  申报项目、争取资金,听起来简单,做起来难。村里多是60后、70后,文化水平不高,会用电脑的人凤毛麟角;申报项目需撰写文字材料,必须有文字功底;整理材料还得心细如发,才能管理好。

  朱志平是村里的扶贫专干,虽不善沟通,但踏实肯干、责任心强;他又是教师子弟,算得上村里的“一支笔”。选他行不行?

  “写文字材料难不倒我,可我不会用电脑打字。”朱中建找上门,朱志平的回答很实诚。可一听这事决定着村里人能否享受党的好政策,朱志平也挺急,“这事总得有人来干,不会打字不要紧,我可以学嘛!”

  就这样,这个年近50岁的“倔脾气”,学起了拼音打字。零基础的他,每天泡在村部办公室,守着一台电脑反复练习。

  他有小诀窍,“写申报材料时,先用笔写在纸上,再一个字一个字打上去。遇到问题,就打电话问驻村工作队的年轻人,虚心请教。”

  从生硬敲击键盘到快速打出词组,朱志平练习了至少半年。其间,他头一回“试水”的郴州市秀美村庄申报成功,获得10万元奖励资金支持。用这笔钱,沙洲村新种了100多株大杨梅树。眼下,杨梅树的枝头已挂满紫红的杨梅。

  此后,这个小山村将全国民族团结示范村、湖南省美丽乡村示范村等荣誉称号收入囊中。荣誉背后,离不开朱志平的“绣花功夫”:有时撰写材料,有时背着相机去田间地头拍照。

  “过去几年,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村里人凑在一起商量,总能找到好方法。但现在村里发展越来越快,高素质人才还是不够。”朱中建说,“既要用好村里现有的人才,也希望吸引更多人才回流,担起沙洲村的未来。”

  延伸阅读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鼓励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的意见》

发布时间:2019年07月12日 07:32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田延华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