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街乡吹哨 部门报到

——北京以党建引领破解城市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难题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引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健全基层组织,优化组织设置,理顺隶属关系,创新活动方式,扩大基层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

  【摘要】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我国城乡基层社会结构、生产方式和组织形态发生了深刻变化,城市建设管理难度加大,城市基层治理面临许多亟须解决的问题,如横向部门协作意识不强,纵向基层力量不足,管理执法衔接不紧,社会参与程度不高,干部担当作为不够,等等。为有效破解城市基层治理难题,北京市探索形成党建引领“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当街乡遇到需要跨部门、跨区域解决的难题时,由街乡“吹哨”,发出集结令;相关部门“报到”,让各类城市管理力量在街乡综合下沉、力量聚合,形成权责清晰、条块联动的体制机制。这项改革探索牢牢抓住党建引领这个根本,以办好群众家门口的事为目标,以推动街乡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紧紧围绕层级关系赋权、职能部门下沉、机构设置增效,着力构建基层治理的应急机制、服务群众的响应机制和打通抓落实“最后一公里”的工作机制,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城市治理优势,切实保证了基层事情基层办、基层权力给基层、基层事情有人办。

  【关键词】党建引领 城市基层治理 “吹哨报到”

  一、背景情况

  改革开放40年来,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我国城乡基层社会结构、生产方式和组织形态发生了深刻变化,城市建设管理难度加大,新的社会矛盾不断增多,党领导城市基层治理面临许多新情况新任务新挑战。北京作为首都,经历了世界城市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市化进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北京市提出了“条专块统”等改革思路,在城市管理体制、综合执法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重要探索,破解了城市发展中的大量矛盾和难题。但由于改革不够系统,城市基层治理一些痼疾顽症仍然反复发作。特别是当前,北京城市化率已达86.5%,与高收入国家城镇化水平接近,但在基层治理方面还存在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横向部门协作意识不强,“五指分散不成拳”;纵向基层力量不足,“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管理执法衔接不紧,“八个大盖帽管不了一个破草帽”;社会参与程度不高,“政府干着、群众看着”;干部担当作为不够,“群众家门口的事没人管”;等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首都城市基层治理,不利于满足人民群众对宜居生活的期待。

  为破解城市基层治理这些难题,北京市各级党组织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创新。其中,平谷区金海湖镇在治理金矿盗采过程中,摸索出的“乡镇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引起了市委高度重视。多年来,平谷区盗采金矿事件屡禁不止、屡治不绝,甚至还因非法盗采发生过“6死1伤”的矿难,期间虽然不断增加人力、物力,进行人防、技防综合管控,也搞过联合执法,但由于职责不清,往往是“联而不合”“叫腰腿不来,叫腿腰不来”。2017年,平谷区在一次专项行动中提出将执法主导权下放到乡镇,乡镇一旦发现盗采线索要及时上报,各相关执法部门必须30分钟内赶到现场综合执法,“事不完、人不撤”,不报到就问责,执法效果一次一考核。这种被形象称为“乡镇吹哨、部门报到”的做法在117天的专项行动中,有效根治了金海湖镇盗挖盗采的违法行为。随后平谷区将这项工作机制运用于解决违章违建、生态破坏、安全生产等重点难点工作,同样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成效。

  在提炼“平谷模式”和其他各区大量典型经验的基础上,北京市委将“乡镇吹哨、部门报到”总结提升为“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出台《关于党建引领街乡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实现“街乡吹哨、部门报到”的实施方案》,提出加强党对街乡工作的领导、推进街道管理体制改革等14项重点任务,形成“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改革的综合方略,作为市委2018年“1号改革课题”,在全市16个区选取169个街乡试点推进,并在试点基础上坚持从下到上、从上到下有机结合,持续完善改革思路,深化拓展改革举措,推动改革从最初综合执法概念的1.0版本,升级到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及时解决群众身边难题的2.0版本,再到全市推开、实现党建引领首都基层治理现代化的3.0版本,在实践中焕发了强大的生命力。

  二、主要做法

  “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形式上是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一个“响应机制”,其实质是推动城市基层从传统管理向现代治理转变的一场系统性变革。这项改革的核心是以党组织领导基层社会治理为主线,加强党的领导,发挥党的政治优势,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领导基层社会治理的坚强战斗堡垒;关键是坚持党建引领,着力形成到基层一线解决问题的导向,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目的是建立基层治理的应急机制、服务群众的响应机制、打通抓落实“最后一公里”工作机制,切实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一)坚持党建引领,着力打造城市基层治理的“坚强轴心”

  街乡是基层治理的枢纽,许多基层治理难题需要街乡去面对和解决,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责大权小、权责不清,街乡往往有心无力。与其他地方相比,北京的街乡还存在驻地主体多元、隶属各异等特点。街乡虽然承担着属地管理责任,但实际工作中往往连驻区的中央机关、央企、高校等大院大所的门都进不去,在履行职责上处于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吹哨报到”改革抓住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这条主线,将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同步推进,将党的组织体系与基层治理体系有机融合,充分发挥党组织对各类组织和广大群众的政治引领、组织引领、机制引领、能力引领的作用,着力构建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1.做实区域化党建,高效整合利用区域治理资源。为加强驻区各类党组织横向沟通联系,全市普遍建立区、街道、社区三级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作为开展区域化党建工作的议事协调平台,由区、街乡党员领导干部担任下一级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主任,负责统筹协调、整合资源,引领驻区单位党组织共抓基层党建、共商区域发展。着眼充分调动驻区单位党组织的积极性,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以解决辖区治理难题为抓手,通过双向需求征集、双向提供服务、双向沟通反馈、双向考核评价工作机制,推动建立“需求、资源、项目”三项清单,促进区域内中央单位、国有企业、高校等单位资源充分整合、有效利用,共同建设治理体系、共同实施治理活动、共同分享治理成果。

  2.做好“双报到”工作,广泛引导党员干部参与基层治理。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基层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双报到”工作的通知》,积极引导驻区党组织、在职党员服务社区治理。开发“党员E先锋”网络平台,全面记录驻区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公开承诺、建言献策、参与社区活动、为社区办实事等情况,由社区党组织审核备案。全市9175个单位党组织、71.73万名在职党员全部回社区、村报到,在环境整治、教育培训、政策咨询、服务群众等方面为民办实事6万多件,并引领带动居民、志愿者开展常态化环境整治等活动,形成了一道靓丽风景线。

  3.深化党政群共建,最大限度汇聚基层治理合力。坚持开放融合治理理念,建立健全党委统筹、组织联建、工作联动、队伍联合、服务联办、保障联享、责任联查的党群“一统六联”工作机制,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广大群众积极投身社会治理;采取购买岗位、项目委托、项目补贴、公益服务、品牌创建等方式,推动各类社会组织、市场主体深度参与基层治理,逐步把公众、社会力量和党委、政府的关系从“你和我”变成“我们”,从“站看着”变为“跟着干”。如市司法局党委组织党员律师骨干,成立法律服务团和调解服务团,助力“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的开展。

  4.强化担当导向和正向激励,建强基层治理生力军。充分发挥考核导向作用,加强区委、区政府对考核评价工作的统筹,推动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的考评相结合。建立由街乡党(工)委牵头,对社区(村)、街乡内设机构、区政府职能部门及其派出机构进行分类考评的制度,探索将考评结果与干部选任、公务员评优、绩效奖励等相结合,进一步树立忠诚担当、事业为上的正确导向。强化正向激励,在北京电视台开办《向前一步》《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等栏目,对优秀街乡党(工)委书记和社区、村基层工作人员在“吹哨报到”改革中的先进事迹进行广泛宣传,基层干部备受激励和鼓舞,网民评论积极、反响热烈,纷纷表达对基层干部的理解和敬意,有效激励了干部担当作为。

  (二)坚持以改革为动力,积极构建简约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关键在体制机制创新。多年来,条块分割、条强块弱等体制机制问题始终是困扰基层治理的主要困难和“瓶颈”,破解基层治理难题往往需要联合执法,街乡没有执法权限,邀请多部门联合执法协调难度大。问题解决不了,群众又不满意,在安全生产、食品安全等领域还容易发生触及“底线”的问题。不仅如此,职能部门经常打着属地责任的旗号给街乡分配各种任务、开展各种考核,街乡干部整天忙于凑材料、填表格、迎检查,无暇深入社区(村)开展工作,出现明显的“机关化”倾向。“吹哨报到”改革紧紧围绕层级关系赋权、职能部门下沉、机构设置增效,打破了行政组织“条块分割”的壁垒,促进了治理资源在街乡聚合,为干部担当作为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切实保证了基层事情基层办、基层权力给基层、基层事情有人办。

  1.围绕“赋权”,增强街乡统筹协调功能。着眼改善条块关系、明确权责分配、解决街乡权责不对等问题,重点落实了街乡党(工)委四项权力,即对市、区级层面涉及辖区重大事项的意见建议权,对辖区需多部门协调解决的综合性事项的统筹协调和督办权,对政府职能部门派出机构领导人员任免调整奖惩的建议权,对综合执法派驻人员的日常管理考核权。聚焦街道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的主责主业,梳理形成《北京市街道党工委和办事处的职责清单》,明确了6个板块111项街道职责任务,制定了针对15项32个问题的“吹哨报到”专项清单。各区财政部门统筹财政资金安排,每年拿出一定数额的专项经费,作为街道自主使用经费,同时整合基层党组织党建活动经费、城乡党组织服务群众经费、社区公益事业补助经费等资金,推动各类支持政策捆绑打包下放到社区,为城市基层治理提供了必要的经费保障。

  2.聚焦“下沉”,促进条块管理力量聚合。为解决联合执法召集难、协调难,基层治理力量不足的问题,按照“区属、街管、街用”的原则,加强市、区、街政策统筹,将城管执法、安监综合执法等适宜由街乡管理的职能部门派出机构逐步下沉到街乡,在街道乡镇普遍建立实体化综合执法中心,并提出要通过持续深化改革,逐步实现“一支队伍管执法”,真正实现联合执法向综合执法转变。在让条条部门带着职责下去的同时,坚持“减上补下”原则,适当增加街乡、社区(村)人员编制,采取区内调剂、市级补充的方式将人员不足部分逐步充实到位。探索实施“街巷长”制,由街道处级干部担任街长,由街道科级干部担任巷长;明确街巷长“知情、监督、处置、评价”职责,建立“日巡、周查、月评、季点名”机制,切实推动街巷长到街巷院落发现和解决问题。

  3.着眼“增效”,提升街乡服务管理效能。针对街道主责主业不聚焦、内设机构臃肿、运行机制不畅、资源分散等问题,按照扁平化、综合化的原则,开展街道“大部门制”改革,以“6办+1队+3中心”为基本模式,综合设置街道各类机构,变“向上对口”为“向下对应”。从信息系统、网格划分等9个方面,推进城市管理网、社会服务管理网等“多网”融合发展,逐步实现区、街乡、社区(村)三级网的深度融合、一体化运行。开展社区减负专项行动,梳理社区工作事项,完善工作清单,严格社区工作准入事项,依法取消市级部门下派社区工作事项150项、评比达标和示范创建项目31项,市级部门下派到社区的填报表格由原来的16个部门44项精简为7个部门的7项,精简率达到84%。推进社区服务站改革,把各方面服务资源集聚起来,实行一窗受理、集中办理,有效提升了社区工作效能。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切实打通城市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党,为民的事没有小事,要把群众大大小小的事办好。但是在城市治理中,往往存在群众办事跑断腿、有苦无处诉;街道乡镇、职能部门回应群众诉求不及时、不到位;政绩考核中群众满意导向不鲜明,党员干部“眼睛向上看”,群众诉求被忽视等问题。“吹哨报到”改革针对这些问题,聚焦办好群众身边事,畅通群众表达反映诉求渠道,探索建立群众需求全响应工作机制,完善群众考核评价体系,把话语权更多地交给群众,形成了解决基层治理难题的完整闭环。

  1.坚持群众诉求就是哨声,构建闻风而动、接诉即办工作机制。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针对群众遇到问题不知道找谁、部门面对群众诉求相互推诿扯皮等问题,加快推进各类民生问题热线的清理整合,将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具有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政府部门及公共服务企事业单位的投诉、举报、咨询等电话,全部与“12345”市民服务热线对接整合,统一设立北京市民服务热线,实现“一条热线接诉求”。着力完善向街道乡镇、部门双向派单机制,“12345”热线接到群众来电后,根据诉求类型,统一向属地街道乡镇和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同时派单交办,并要求及时将处置结果向群众点对点反馈,缩短受理反馈时间,真正将群众诉求转化为街乡、部门的具体治理行为。

  2.坚持群众诉求有回音,建立群众诉求全响应机制。对于群众反映的问题,街道乡镇能够自行解决的,及时就地解决;对跨地区、跨部门的复杂问题,及时上报推动解决,真正实现“小事不出社区村、大事不出街乡镇、难题部门能报到、群众诉求全响应”。在实际工作中,对于街乡不能自行解决的问题,重点围绕综合执法、重点工作、应急处置三个方面,由街乡“吹哨”,发出集结令;相关部门“报到”,各类城市管理力量在街乡聚合,共同破解城市治理难题。比如,朝阳区三里屯北三里南42号东侧的百米小巷曾经遍布酒吧、餐饮和夜店,噪声扰民和环境脏乱差等问题突出,被称为“脏街”,三里屯街道党工委吹响“攻坚哨”,会同有关部门,先后治理开墙打洞35户,拆除违法建筑800多平方米,绿化美化300平方米,通过集中攻坚、综合治理,曾经的“脏街”变为生机盎然的靓街。东城区为破解王府井地区“停车难”问题,吹响“日常哨”,协调协和医院等9家辖区单位提供610个共享车位,并通过公交线路改移、智慧停车建设等工作,打造了全市第一条不停车街区。

  3.坚持群众事情群众办,发动社区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针对政府治理活动群众了解不深、理解不够、参与度不高等问题,积极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居民自治机制,通过议事厅、恳谈会、理事会等,听民声汇民意集民智,拓宽群众参与渠道。健全志愿者参与基层治理引导机制,在全市招募2.3万余名热心居民担任“小巷管家”,履行“每日巡、经常访、及时记、随手做、实时报”等职责,调动居民“自己的事儿自己想、自己管、自己做”。着力培育志愿服务品牌,推进志愿服务常态化,全市涌现出“朝阳群众”“西城大妈”“石景山老街坊”等一批影响力大的群众组织。昌平区回龙观、天通苑社区共有80万居民,人口密度大,“脏堵污乱差”顽症长期无法解决,群众抱怨“回天”无力。社区依托“双报到”工作,依托党员、发动群众人人出力,开展秩序维护、文化提升、环境整治等活动,参与党员群众5万余人次,社区面貌得到根本改变。充分发挥驻区社会组织作用,开展“回天有我”城事社计大赛,邀请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专家充分听取街乡政府、社区群众意见,对群租房、违法占地整治后的闲置空间,楼宇地下室、街心花园等进行改造设计,着力打造高颜值、强互动的社区生活新空间,群众称赞“回天”有术。

  4.坚持以群众满意为根本,将群众诉求响应率、解决率作为重要评价指标。建立由区委、区政府统一组织,以辖区居民满意度为主、社区和职能部门评价为辅、监督检查和第三方评估相结合的部门、街道工作考核评价机制,综合媒体反映问题、网络诉求和“12345”市民服务热线诉求办理情况,对全市街乡、市级部门和市级公共服务企业进行考评和排名,根据考评结果确定先进类、进步类、整改类和治理类街乡,其中,被认定为治理类的街乡,由市级部门进行具体督导,直到市民诉求量排名退出前十为止。考评排名结果每月在区委书记点评会上进行通报,倒逼群众反映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真正让部门、街乡和社区“答卷”,人民群众“阅卷”,切实把评判的“表决器”交到群众手中,推动党员干部改进作风、贴近群众、脚步为亲,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

  北京市“吹哨报到”改革实施一年来,初步构建起了“四有四全”工作格局,即天上有网(视频监控系统)、地上有格(社区网格)、街巷有长、吹哨有响,党建引领全统筹、管理力量全报到、共商共治全程议、百姓呼声全响应。一批长期困扰老百姓的私搭违建、乱停车、环境脏乱等身边事得到解决,一批菜市场、便利店、“口袋”公园等便民利民设施相继建成,试点地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大增强。不少居民提到,原来反映的好多问题没人管,现在干部就在身边,一声“哨响”,马上解决。调查显示,“12345”热线接到表扬电话同比增长了17%。同时,“吹哨报到”改革树立起了到一线解决问题、干事创业的鲜明导向,激励党员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有力促进了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筹备冬奥会冬残奥会等全市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落实。截至2018年底,全市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656家,疏解提升市场和物流中心204个,整治“开墙打洞”8622处,拆违腾退土地6828公顷,“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城市社区覆盖率达到92%。一些干部谈道,以前上门,群众爱答不理,现在笑脸相迎,党群干群关系更加融洽,党组织的威信在联系服务群众中得到了切实提高。

  三、经验启示

  北京市“吹哨报到”改革,从总结推广平谷经验出发,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改革思路、持续丰富改革内涵、数次更新改革版本,在党建引领基层城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这项改革凝聚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智慧,激励了干部担当作为,办好了群众家门口的事,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的超大城市基层治理体系提供了诸多启示。

  (一)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必须将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城市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城市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城市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城市基层治理的核心力量。北京市“吹哨报到”改革,牢牢抓住党建引领这个根本,将城市基层党的组织体系与基层治理体系有机融合,通过赋权明责、区域化党建等方式,着力强化街乡党(工)委在基层治理中的“轴心”地位,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引领、组织引领、机制引领、能力引领的作用,引领各类社会组织、市场主体和广大群众深度参与基层治理,最大限度凝聚了城市基层治理的整体合力。实践证明,基层党建强,基层治理就强;基层党建弱,基层治理就弱。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必须突出政治功能和组织力,严密组织体系,强化系统建设和整体建设,把城市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领导基层治理的坚强战斗堡垒,有机联结单位、行业及各领域党组织,构建区域统筹、条块协同、上下联动、共建共享的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真正使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优势。

  (二)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必须深化基层治理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推进城市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体制机制更带有根本性稳定性长期性。城市基层治理如果只是“头疼医头、脚痛医脚”,往往容易“按下葫芦浮起瓢”。北京市“吹哨报到”改革抓住基层治理中条块分割、权责不一、碎片运作等顽瘴痼疾,大力推进街道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打破行政组织“条块分割”,整合各方力量参与治理,有效推动职能部门和辖区单位力量在街道聚合,从体制机制上为街道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统筹各方力量创造了条件,实现了一招破题、满盘皆活。实践证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破除体制机制壁垒,是解决城市基层治理难题、推进城市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治本之策,必须加强党对城市基层治理的统筹领导,坚持整体治理、系统治理、协同治理的改革思路,着力构建简约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充分发挥体制机制对城市管理各项工作的规范、约束、激励、保障作用,更好推进城市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必须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闻风而动、接诉即办,切实办好群众家门口的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北京市“吹哨报到”改革坚持群众的诉求就是哨声,建立健全群众需求响应机制,及时感知、精准解决了群众身边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坚持群众的事情群众办,积极拓宽群众参与治理的渠道,形成了共治的机制和氛围;坚持把群众满意作为衡量标准,推动基层干部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实践证明,以人民为本位、以人民为中心,是我们党永葆生机与活力的重要源泉。在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城市基层治理工作中,只有把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群众自身的力量凝聚起来,把基层治理的活力激发出来,才能不断增强城市基层治理的整体效应,也才能真正获得群众认可,赢得党心民心。

  (四)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必须尊重和顺应城市发展和治理规律,不断提升精治共治法治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管理要像绣花一样精细。越是超大城市,管理越要精细”。北京市“吹哨报到”改革坚持以精治为目标,以共治为手段,以法治为保障,抓住当前群众反映强烈、亟待解决的治理难题,发挥首都行政资源富集、善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传统优势,以构建区域化党建工作格局为抓手,将城市治理向街巷胡同延伸,积极推动基层政权组织、社区自治组织等各类组织协同用力,注重调动社会力量和人民群众广泛参与,激活了党委和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有力提升了精治共治法治水平。实践证明,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必须深刻把握、尊重顺应城市发展和治理规律,树立主体多元、法治规范、权责平衡等现代社会治理新理念,创新城市基层治理方式,在精治共治法治上下功夫,逐步完善城市管理各项政策措施,加快构建科学有效的城市基层治理体系,以绣花功夫、匠心精神,不断提升城市基层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

  (五)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必须强化忠诚担当、事业为上的鲜明导向,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基层干部队伍

  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队伍作风。北京市“吹哨报到”改革坚持让干部担当、让党员带头,在全市建立“街巷长”制,推行在职党员“双报到”,广泛开展党员志愿服务活动,推动党员干部力量下沉,全身心投入基层治理。同时注重价值引领和制度引导相结合,坚持事业为上,不断完善选人用人、激励保障、考核评价机制,让敢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干部有舞台、受褒奖,有效激励了干部在城市基层治理中履职尽责、担当作为。实践证明,选人用人是最大的导向。在城市基层治理工作中,必须完善选人用人、考核评价、激励保障机制,坚决做到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干事的人心寒、不让一线的干部失落、不让带“病”的人提拔,真正把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树起来、把正气充盈的用人风气树起来、把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树起来,从而更好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转变作风,走进一线、贴近群众,切实增强团结群众、破解难题的能力,真正成为引领群众的先锋、服务群众的模范、联系群众的纽带。

  【思考题】

  1.请结合本案例及你所在城市的工作,谈谈如何理解新时代城市基层从传统管理向现代治理的转化?

  2.如何紧扣治理抓党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城市基层治理中的战斗堡垒作用?

  3.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需要重点把握和遵循哪些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