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一家四代 一心向党七十载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尼都塔生(中)近日带领全连官兵进行战术训练。

尼都塔生祖父彭措旺扎翻拍照。

尼都塔生与父亲合影翻拍照。

  核心阅读

  曾祖父土登宫保从解放军那里带回并升起玉树第一面五星红旗,祖父彭措旺扎开创玉树康巴世族入党先河,父亲东坝阿宝是玉树抗震救灾模范,深受红色家风影响的藏族军官尼都塔生穿上军装跨上战马保家卫国。

  远处是高耸入云的雪山,近处是一片狭长的草原,星星点点的毡房和成群的牦牛散落其间……行驶在平均海拔4200米的巴塘草原,五颜六色的经幡在高原风中猎猎起舞。

  就在那猎猎风中,一面五星红旗跃入眼帘。国旗下,是几排低矮的白色板房,围成一个小小的院落,这里就是西部战区陆军某旅玉树独立骑兵连的驻训点。骑兵连连长尼都塔生是个藏族小伙儿,对于国旗,他有着特殊的感情。

  1949年,从解放军那里带回并升起玉树地区第一面五星红旗的,正是尼都塔生的曾祖父土登宫保。新中国成立前,掌管着东坝家族的土登宫保是清朝政府册封世袭的藏区“百户”,是玉树囊谦王四大“楞布”(大臣)之一。

  “凡东坝族人必须跟党走,绝不可三心二意。”1952年,弥留之际的土登宫保给族人留下一句遗训。

  70年风雨沧桑。玉树经历了农奴翻身得解放,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也经历过家园被毁的地震灾害。时间改变了这片土地,却从未改变这一家人的信念。

  跟党走的大旗,一代传一代,如今扛在了尼都塔生的肩上。

  一面红旗,一生守护

  “共产党赠送了土登宫保一面五星红旗,老百姓都说这给大家带来吉祥。”

  一米八三的大个,紫黑的脸庞……虽然只有26岁,但高原的风已把尼都塔生这个曾经白皙的帅小伙吹成了地地道道的康巴大汉。

  “这可是连队里最金贵的物件!”指着国旗,尼都塔生说。巴塘草原海拔高,紫外线强,气候恶劣,“一年里有9个月下雪”。尤其冬天,风大、酷寒,为了护好国旗,一遇到恶劣天气,尼都塔生和战友们都要将国旗暂时收起,小心保护起来。

  从小,尼都塔生就听父亲东坝阿宝讲曾祖父的故事,讲曾祖父当年如何从解放军那里带回了家乡的第一面五星红旗。

  1949年,土登宫保随囊谦千户带领的玉树各部落代表团前往西宁,被迫向旧军阀马步芳“献礼”。行至半路时,西宁解放了。

  最终,土登宫保携独子彭措旺扎跟随囊谦千户继续前往西宁,向解放军献礼,并将一面五星红旗带回玉树,在家乡升起了第一面国旗。

  “共产党赠送了土登宫保一面五星红旗,老百姓都说这给大家带来吉祥。”今年75岁的囊谦县东坝乡老人尕德才仁回忆说,土登宫保是一个非常开明的人,在当地很有威望。

  此后真实发生的历史,在不断证明五星红旗给玉树人民带来的变化——农奴翻身做了主人,有了自己的牧场,有了牛羊和酥油糌粑,生活越来越好。

  “玉树人对五星红旗有着朴素而深厚的感情。”东坝阿宝说,2010年4月,玉树发生7.1级强烈地震,人们不会忘记,在废墟上最先竖起来的,就是五星红旗。“看到国旗立起来,灾区群众就看到希望了”。

  地震那天,时任玉树藏族自治州州委副书记的东坝阿宝正在西宁住院。听到消息,他当天下午便赶回玉树,前往抗震救灾一线。他患有严重的高血压,有时气短到打个电话都要费很大力气。他硬是坚守了6天6夜,其间数次晕倒……

  “当时在灾区听到最多的话就是:感谢共产党,感谢政府,感谢解放军。”东坝阿宝说,“无论经历怎样的灾难,只要看到那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我们就会知道,有伟大的祖国与我们同在,有中国共产党与我们同在。”

  如今,一个崭新的玉树屹立在雪域高原,一片欣欣向荣……

  一条家训,一脉相传

  “凡东坝族人必须跟党走,绝不可三心二意。”

  走进尼都塔生的家,一面精心布置的照片墙格外醒目,墙的正中央挂着一幅黑白老照片,照片上是一名面目俊朗的青年,他穿着一身军装,腰间别着一把手枪,手里牵着一匹骏马,笑容满面。

  “照片上的这个帅小伙,就是我爷爷彭措旺扎。”尼都塔生介绍,照片拍摄于1958年,那时候爷爷才20岁,在解放军的队伍里担任翻译和向导。

  翻阅着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就如同在阅读一部活生生的藏族同胞一心向党的历史。玉树和平解放后,土登宫保十分拥护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积极支持新生的人民政权。1952年初,土登宫保作为全国少数民族参观团成员赴内地参观学习,这次经历让他更深刻地感到“只有共产党才是真心为民”。返回途中,他在青海海南州突患重病。病重治疗期间,他把彭措旺扎叫到跟前,留下遗训:“以后,凡东坝族人必须跟党走,绝不可三心二意。”

  简单的一句话,成为彭措旺扎和后人们坚如磐石的信念,牢记至今。

  1958年,少数旧贵族不甘心自己的特权丧失,发动武装叛乱。彭措旺扎公开表示坚决拥护共产党,还主动担任翻译和向导,领着西北野战军独立骑兵团到山区剿匪。

  两年的近距离接触,让彭措旺扎对共产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萌发了入党的念头。

  1960年,经过党组织一年多的考察,彭措旺扎终于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这在当时的藏区产生了巨大影响。

  虽然从来没见过祖父和曾祖父,但家族的耳濡目染和乡里乡亲的口口相传,让祖辈的传奇在尼都塔生的心中留下深深烙印,也让入党成了尼都塔生和家人心头一件神圣的大事。

  2011年,考入原昆明陆军学院步兵指挥专业的尼都塔生,第一时间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被批准入党那天,尼都塔生记得很清楚,电话里,对他一直“横挑鼻子竖挑眼”的父亲竟破天荒地夸奖了他。

  入伍后,尼都塔生组建“马背上的宣讲队”,也让东坝阿宝对儿子刮目相看。

  骑兵连驻训的巴塘乡地处偏僻,村民们对党的政策常常了解不及时,附近一些牧民经常打电话咨询各种政策补贴有哪几项、怎么领。为什么不主动去跟村民讲呢?尼都塔生想。

  说干就干。他搜集党和政府的惠农政策整理翻译成藏文,组成一支“马背上的宣讲队”,带着连队的战士一起走村入户发传单、开讲堂、读手册。所到之处,牧民们都满面笑容,远远相迎。

  “看着他们高兴的样子,我忽然对曾祖父的遗训有了更深的领悟。”尼都塔生说。

  带着新的领悟,尼都塔生和他的“马背上的宣讲队”又出发了。几年来,他的足迹遍及玉树1市5县45个乡镇,一点一滴,将党的政策传递到一个个牧民家中。

  一匹战马,一往无前

  “是骏马,就要驰骋在辽阔的草原上!”

  “骑兵连,进攻!”阳光下,马刀雪亮,黄尘滚滚。一名骑兵冲锋在前,策马、举刀、倾体、挥刀,动作一气呵成,如行云流水。

  一马当先的这名骑兵,正是连长尼都塔生。对康巴汉子来说,骑马是他们的最爱,能当上骑兵更是无上荣光。

  2015年,刚毕业的尼都塔生面临很多选择,北京,上海……翻着分配接收单位的目录册,到最后一页时,“玉树独立骑兵连”几个字跳了出来。

  草原、骏马、家乡、爷爷在骑兵团的故事,一幕幕浮现在脑海,“是骏马,就要驰骋在辽阔的草原上!”带着狂喜,尼都塔生决定回到生他养他的那片草原。

  然而,刚到骑兵连,尼都塔生就遭遇了“下马威”。

  训练第一天,马班班长给尼都塔生牵来一匹枣红色的军马,笑嘻嘻地说:“你可得坐稳了,这可是全连队最烈的马。”

  一通训练下来,尼都塔生才发现,虽然自己是个草原上长大的康巴汉子,但对于骑兵训练、对于马的习性的了解,自己还是个门外汉,“差得远呢!”

  为了练好基本功,尼都塔生发了狠,每天在马背上骑行6个多小时,几天下来,大腿内侧被磨得鲜血直流,坐也坐不下、站也站不直,洗澡都困难。

  举刀,是乘马劈刺的基本功。将近2公斤的军刀,他一举就是一个小时,连队下午6点半结束训练,他执拗地坚持练到晚上8点,吃饭时,手抖得连筷子都拿不起来。在马背上劈刺、射击,需要双手脱缰,仅靠大腿夹住马肚。为练“铜腿铁裆”基本功,他每天骑在器材上,挥刀反复练,学习、休息时,大腿间还夹着凳子,双腿肿得上不了床。

  功夫不负有心人。乘马劈刺这个课目,一般新兵要经过2轮驻训才能完全拿下来,尼都塔生一轮驻训就顺利拿下了。

  一点一滴的进步中,尼都塔生也逐渐从一名新兵成长为一名老兵。排长,副连长,连长,肩上的责任越来越大,尼都塔生也开始了更多的思考。

  骑兵是一个古老的兵种,有些新兵对骑兵认识不足,有思想疙瘩。去年入伍的新兵余晓山,本是怀揣特种兵梦来当兵,不承想却成了骑兵,非常失落。尼都塔生就给他做起了思想工作。

  “在高原山地,骑兵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尼都塔生一边给他讲解骑兵在高原复杂地形作战的独特优势,一边带他走进连队荣誉室,学光辉连史、悟骑兵精神。“虽然骑兵时代已远去,但‘骑兵精神’永不磨灭。”经过一年多学习训练,余晓山爱上了高原,更爱上了骑兵。

  “仗怎么打,骑兵就怎么练。”传统的训练课目难以适应新的使命任务,尼都塔生就深入钻研骑兵训练内容,将陆军合同战术与骑兵使命任务融合,加入实战元素,进行针对性训练。仅在去年驻训的3个月里,他就带领战友探索出适合高原环境的雪地侦察、快速出击等10多种战法训法。

  一片丹心,一如既往

  “连长的电话是‘草原热线’,老乡们遇到困难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

  从玉树市区前往巴塘草原的路上,有一座文成公主庙,在当地很有名。

  听着文成公主故事长大的尼都塔生,对民族团结的历史传统有着深刻的体认与感悟。

  玉树骑兵连的连部里,就挂着一面中央军委授予的“高原民族团结模范连”锦旗,还有一面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锦旗。

  “骑兵连的人,要长着骑兵连的骨头。”如今,入伍新兵第一课,连长尼都塔生都要讲一讲这两面锦旗的故事。在他看来,骑兵连的人,遇到灾难与困难,有一副铁骨;在老百姓面前,有一腔热血。

  玉树98.2%的居民为藏族。一些住在偏远山区的牧民,遇到家人生病没有去医院的习惯。尼都塔生常常劝说他们,还经常带着连队的军医给他们送去药物。

  驻训地附近的东周卓玛老人今年83岁,说起尼都塔生,老人直掉眼泪:“尼都的心肠就跟菩萨一样!”尼都塔生常常带上生活必需品、常用药物来老人家里,见活就干,帮老人洗脸、打扫卫生……

  “连长的电话是‘草原热线’,老乡们遇到困难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战士马海波说。前不久,牧民武玉兰家的牦牛被车撞了,打电话向尼都塔生求助。尼都塔生二话没说,和军马卫生员李广岳打着手电、披上雨衣赶到武玉兰家,成功救治了牦牛……

  更切才拉和才仁松保姐弟俩父亲因病去世、母亲生活无法自理,在玉树福利学校读书。尼都塔生和妻子陈玉英得知后,几乎包下了姐弟俩的生活、学习费用,陈玉英还常常利用周末给姐弟俩辅导功课。

  姐弟俩也很争气。去年7月,姐姐更切才拉在小升初考试中考了全玉树州第二名。“那一刻我感觉精神得到了反哺,姐姐努力、顽强的精神也在激励着我。我有什么理由不坚持下去呢?”尼都塔生说。

  尼都塔生和骑兵连的好,牧民们都记在心里。今年6月16日晚,连队的一名战士按例带军马夜出“放青”,突遇雷雨天气,几匹新“入伍”的军马受惊跑丢。正在山里采挖虫草的牧民发现了军马行踪,但因为高原山区信号不好,牧民走了几里路才拨通了尼都塔生的电话。

  野生虫草采挖期很短,价格昂贵,被称为“软黄金”,牧民们能放下采虫草的活走几里路报信,让战士们很感动。可是牧民们却笑着说,“金珠玛米(藏语解放军的意思)为我们做了这么多好事,他们是亲人,就是真黄金也顾不上了。”

  记者手记

  传承好传统 永远跟党走

  父亲东坝阿宝总喜欢跟尼都塔生讲传统。“凡东坝族人必须跟党走,绝不可三心二意”的家训,他听过无数遍。到连队报到的前一天,父亲还把他叫到跟前讲了一番话:“你现在是一名解放军,又是党员,可不能玷污了这两个身份,要像你的祖父那样,多帮助老百姓,不要辜负大家的期望。”

  在连队,尼都塔生也喜欢跟新兵讲传统。排长康鹏举说,尼都塔生最喜欢跟新兵讲连队的光荣传统。玉树地震的时候,尼都塔生还在昆明读书,父亲告诉他,当时是玉树骑兵连第一个来到灾区参与抗震救灾。部队一来,老百姓心里就踏实下来了。骑兵连在当地群众心目中有着很高的地位。尼都塔生说,作为连长,连队为当地老百姓办实事的这个传统,他一定要传承好。

  时代在变,红色传统却代代相传。听党话,跟党走,接过了先辈的旗帜,尼都塔生想把它一代代传下去。

发布时间:2019年07月25日 07:16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阮玉秀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