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生命在林海定格——追记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干部于海俊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于海俊(前)与苗木专家在察看林场树木。新华社发

  6月19日,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管理局根河林业局副局长于海俊,在扑救森林雷电火灾过程中,不幸因公殉职,年仅56岁。

  追悼会当天,根河地区道路两旁,站满了前来送别的职工群众。熟悉的,陌生的,都来送他最后一程。

  于海俊1987年从内蒙古林学院毕业后,就来到内蒙古大兴安岭工作。是什么让他三十二年如一日扎根于茫茫林海,始终牢记当年的初心,至死不渝?

  休克时手里仍紧攥着GPS定位仪

  今年6月19日下午,内蒙古大兴安岭根河林业局辖内的上央格气林场47沟附近发现烟点。烟点即是火情,火情就是命令。于海俊迅速带领60名专业扑火队员紧急奔赴起火点。3个小时后,他们到达火场。经过2个多小时的奋力扑救,火场胜利实现合围,外围明火被扑灭。

  临近21时,天已黑透,燃尽的草木灰四处飞散,一些倒木、站杆上还有残留的星火。于海俊要求大家在最短时间内彻底清理火场,确保不发生复燃、受灾面积不再扩大。清理过程中,一根长约10米、直径约为32厘米的过火站杆被风刮倒,砸中了于海俊。

  当队员们将站杆锯断后挪开,于海俊的一只眼镜镜片被砸碎,人处于休克状态。此时,他的手里仍紧紧攥着GPS定位仪。经过一个小时的颠簸,于海俊终于被送到山下的急救车。但他没挺过这个夜晚,19日23时30分,因公殉职。

  于海俊牺牲后,同事们找到了他多年随身携带的笔记本,里面详细记录了他参与扑救的每一场火灾。在扉页上,他写道:本记录本,经过烟熏、火燎、油渍、尘埋、汗浸、水淹、雨浇等多道工序,得以保存,实属幸事……除了这本珍贵的扑火记录,他留下的还有当晚没吃完的半包饼干和半瓶水。

  自从来到根河林业局工作,于海俊曾屡次带队成功扑火,不止一次展现了极强的责任心和过硬的专业素质:2017年5月2日,毕拉河林业局北大河林场的火灾,是他严令队员们转移到河边宿营,才避免了后半夜因大风骤起火向突变,原宿营地被大火吞噬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2018年6月22日,内蒙古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林区乌玛林业局伊木河林场发生火灾,出发救火时,他的脚就被严重砸伤,但他忍着疼痛,带队爬山、过河,带头扑火作战……

  翻看这名老党员的档案,23岁那年,他在入党申请书中写道:在我童年时代,常听大人们讲那些共产党员先烈的英雄事迹,他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深深激励着我。我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是要为实现伟大的共产主义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

  在于海俊牺牲的前一天,根河林业局党委召开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研讨会。会后,于海俊写下心得体会:“作为林业人,必须把改善林区生态环境质量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坚决承担起建设美丽根河的历史使命,坚持最重的担子自己先挑、最硬的骨头自己先啃。”这是于海俊交给党组织的最后一份思想汇报。

  调任根河林业局之前,于海俊曾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调查规划院工作。他经常背着帐篷、给养和工具,爬高山、穿密林、蹚河道、走沼泽……年复一年,带领森林外业调查大队深入北部原始林区,出色地完成了北部原始林区防火工程基础设施勘察设计任务。

  国家启动一期“天保”工程的时候,于海俊作为设计项目负责人,几乎走遍了林区的每个角落,他带领团队准确核定了各林业局公益林、商品林的建设规模,为上级决策和工程建设单位施工提供了详实的基础依据。

  多年来,于海俊负责并参加的林业工程规划设计、森林资源调查规划设计、生态环境工程设计和测绘项目共有100余项,其中完成“天保”工程设计32项,8个项目获评全国和省部级优秀科技成果奖,主编或参编完成论文、著作10余篇(部),他还先后获得过“内蒙古自治区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近20项荣誉。

  没有一个亲人沾了他的“光”

  根河林业局距离于海俊过去工作生活的牙克石市200多公里,到根河林业局工作的8年里,于海俊和妻子刘文庆见面次数有限。

  刘文庆回忆,和于海俊从相识、相恋到结婚生子,共处30多年的时光中,听到最多的话是“在忙”。6月19日下午,刘文庆像往常一样,给丈夫打电话。电话一端的于海俊说,“我忙着呢,着火了,马上上山,不聊了……”就匆匆挂断了电话。谁知,这竟成了夫妻二人的诀别。

  于海俊回家探亲、妻子去根河看望于海俊,都是乘坐绿皮火车,单程就得花很长时间。刘文庆珍藏着两人往来于根河和牙克石的所有火车票,本想等到于海俊退休后,把这些火车票编成一本纪念册。

  今年是于海俊的母亲去世三周年,原本定好回家给母亲上坟的于海俊,后来给弟弟打了个电话:“林区干旱少雨,防火形势严峻,回不去了……”当年,为了供成绩优异的于海俊上大学,弟弟、妹妹只好相继辍学在家务农。于海俊一毕业就一头扎进了大森林,家里亲人没有一个沾了他的“光”。

  至今,夫妻俩还住在仅6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装修极其简朴。于海俊的办公室里,办公椅扶手磨破了一个大洞,办公桌上还放着一个很旧的白瓷杯子。于海俊在根河住的宿舍,冰箱里只有方便面和吃剩下一半的冻馒头。

  于海俊因公殉职,组织上多次到家里看望家属。每次,妻子刘文庆都语气坚定地说:“我们一家人都是共产党员,我们能够理解海俊所做的一切。”

发布时间:2019年07月31日 07:27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田延华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