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和《楚辞》并称为“风骚”,前者是中国第一部现实主义诗歌总集,后者则是中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它们是我国诗歌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两座丰碑。本讲我们就来谈谈《楚辞》这部书。
“楚辞”一词最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酷吏列传》,说的是汉代皇帝好楚声,所以朱买臣等文学侍从之臣就以楚地文辞作品取悦于皇帝,并得到了皇帝的青睐。
“楚辞”中的“楚”,表明这类作品带有鲜明的地方色彩;而“辞”,则是先秦至汉代连篇属文的泛称,并非一种文体。因此,“楚辞”最开始仅仅是指具有楚地特色的文学作品。
那么,我们今天看到的《楚辞》一书又是从何而来的呢?这就涉及到对楚辞的搜集和整理工作了。
汉初,开始有了对楚辞的搜集,主要有两个搜集群体:其一是吴王刘濞及其招纳的“娱游子弟”,其二是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
到了汉成帝时期,负责整理皇家典籍的刘向将屈原的作品,以及宋玉、贾谊、东方朔等人模拟屈原之作,还有自己拟作的《九叹》结成一集,题名为《楚辞》。东汉的王逸为此书作注,又将自己拟作的《九思》也收录进去,从而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楚辞》。
随着《楚辞》一书的广泛流传,“楚辞”二字成为了屈原、宋玉等人作品的专称。因为《楚辞》中的灵魂作品是屈原的《离骚》,因此“楚辞”又被称为“骚”。在汉代,“楚辞”在文体上属于赋,所以又被称作“屈赋”。
从文化精神而言,《楚辞》最重要的价值就在于它集中展现了以屈原为代表的、令古今中外之士为之动容的爱国精神。其九死不悔的执着精神、上下求索的探索精神、独立不迁的人格风范、众醉独醒的个体精神,无不让后人为之感叹和景仰。在中国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都以屈原精神来鞭策自己,以至于历代拟骚作品不断。
从文学角度而言,《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它开启了诗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楚辞》中的文化意蕴及文学价值,使其具有永恒的生命力。
就作者和作品而言,《楚辞》中的“灵魂”作者是屈原,其中收录的屈原作品有《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等。
继屈原之后的宋玉,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楚辞作家。《楚辞》中收入他的代表作《九辩》。
到了汉代,贾谊、淮南小山、东方朔、庄忌、王褒、刘向、王逸等人追思屈原,成为著名的拟骚作家。
《楚辞》中收录贾谊的《惜誓》一文,全篇以大量的笔墨铺叙屈原被放逐而离别国都的悲愤,以及欲远游又牵念故乡的情怀,还有誓死远离浊世的意志,凸显了作者为屈原之死感到痛惜的心情,同时寄寓了作者自己被疏离而将远去的愤懑。
淮南小山,可能是淮南王刘安的门客。《楚辞》中收录其《招隐士》一文,招隐士即招募隐居贤才之意。
东方朔是汉武帝时人,其满腹经纶,却难施展报国的雄心。《楚辞》收录其作品《七谏》,由七首诗组成,所谓“谏者,正也,谓陈法度以谏正君也”。这七首诗既表现了屈原忠而被谤、信而见疑、无辜放逐、最终投江的悲剧一生,也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愤世嫉俗的心境。
严忌,以文才和善辩闻名于世,先为吴王刘濞的门客,后刘濞欲谋反,严忌劝谏无果,遂离开吴国,投奔梁孝王。因善辞赋而受器重,却未能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楚辞》收录其《哀时命》一文,全文以“哀”为主线,充分展现了作者的价值观和心路历程。
王褒因善辞赋而受汉宣帝的器重,但还没有作为就因病去世了。《楚辞》收录其作品《九怀》,由九篇诗歌组成,是一组代屈原立言、抒发情感的作品。
刘向是楚元王刘交的四世孙,历经宣帝、元帝、成帝三朝。他领命校群书,但仕途不顺,曾两次下狱。成帝时虽得进用,但屡次进谏均未被皇帝采纳。他编辑《楚辞》时,将自己的作品《九叹》也收录其中。《九叹》由九个短篇组成,由于每篇都以“叹曰”作结,所以总题为“九叹”。所谓叹,就是叹息,表示感伤。作品主要以屈原的口吻叙述和感慨了在政治上的遭遇,表达了作者对屈原忠君爱国却遭贬殒身命运的悲愤。
王逸是东汉著名文学家,为《楚辞》作注而成《楚辞章句》,同时又将自己所作的《九思》一篇收入其中。《九思》是继王褒《九怀》、刘向《九叹》之后,又一代替屈原抒发忧愤之情的作品。
此外,《楚辞》中还收录《大招》一篇,其作者以及招谁之魂等问题,至今没有定论。全文皆为招魂辞,在内容上可分为两部分:一是极力渲染四方的种种凶险怪异,二是着意烘托楚国之美,又大力称颂楚国任人唯贤、政治清明、国势强盛,以诱使灵魂返回楚国。
《楚辞》之中,屈原的《离骚》是其精髓。下面我们就重点谈谈《离骚》这一作品。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政治抒情诗。从汉代开始,《离骚》被尊称为《离骚经》,而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则被称为“骚体”。了解和读懂《离骚》是理解楚辞和屈原精神的一把钥匙。
《离骚》一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诗人对往事的回顾,写了其家世出身、政治抱负、被君王疏远的痛苦和困惑,以及坚持理想的执着精神。第二部分以女媭之劝为远行的契机,写诗人先后经历重华之证、帝阍之拒、求女之败,作为人间的象征,勾勒出诗人不懈追求美政理想的艰辛足迹,以及理想破灭的残酷现实。第三部分表现了诗人在艰苦的环境中仍然没有完全放弃希望,他问卜灵氛,求疑巫咸,并听从二者的建议,决定远行,但在远游之时,对故国的强烈眷恋又使他不忍离开,从而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
这首诗的叙事并不复杂,其中所蕴含的精神为后世所重。首先是一种震撼古今,让无数仁人志士为之动容、为之敬仰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是与屈原的理想和抱负分不开的。无论处境如何,屈原思考的永远是国家的兴亡安危问题,“虽九死其犹未悔”。其次是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他说:“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意思是我宁可死,也不忍以中正之性,为淫邪之态。这种坚守信念、独立不迁的精神,为后人所赞叹。第三是不断修养内心高洁品性的进取精神。《离骚》中说屈原种植香草,佩带香草,这里的香草指的是美德。屈原把修身当成一种习惯,说:“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这与曾子“每日三省身”有相通之处。第四是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求索精神。这集中体现在“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句话中。最后是锐意图强、期盼美政的改革精神。他提出“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就是向楚王建议要不分地位高低来选拔贤能的人,为政既要守法,又要公正。应该说这是很有见地的主张,只可惜没有得到楚王的采纳。
就艺术手法而言,《离骚》是一篇洋溢着浪漫情调的作品,其想象力的丰富与诗人追求理想的激情熔为一炉,形成了风格瑰丽、气势雄伟的艺术风格。其中善用比喻与象征是此诗写作上的最大特点,“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将深刻的政治内容借助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出来,极富艺术感染力。后世诗人在表达自己高洁的情志时,常常运用这种手法。
再者就是骚体的开创性运用。《离骚》没有使用四言诗体,而是使用了楚地长短不一的句式。这种句式中常带“兮”字,相当于语气词“啊”,将“兮”加入句子中,突出了诗人的内心感受,增强了诗篇的抒情性和感染力。
作为千古绝唱,《离骚》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和完美的艺术性矗立起了一座丰碑。它如同开坛的老酒,经久弥醇,直入胸怀。
共产党员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49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