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讲要为大家介绍的是中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
这部书的编辑可以追溯到汉成帝时期,当时负责整理皇家典籍的刘向将屈原的作品,以及宋玉、贾谊、东方朔等人模拟屈原之作,还有自己拟作的《九叹》结成一集,题名为《楚辞》。东汉的王逸为此书作注,又将自己拟作的《九思》也收录进去,从而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楚辞》。
从文化精神而言,《楚辞》最重要的价值就在于它集中展现了以屈原为代表的、令古今中外之士为之动容的爱国精神。其九死不悔的执着精神、上下求索的探索精神、独立不迁的人格风范、众醉独醒的个体精神,无不让后人为之感叹和景仰。在中国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都以屈原精神来鞭策自己,以至于历代拟骚作品不断。
从文学角度而言,《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它开启了诗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
就作者和作品而言,《楚辞》中的“灵魂”作者是屈原,其中收录的屈原作品有《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等。
此外还收录了宋玉的《九辩》,以及汉代贾谊的《惜誓》、淮南小山的《招隐士》、东方朔的《七谏》、严忌的《哀时命》、王褒的《九怀》、刘向的《九叹》、王逸的《九思》,以及作者存疑的《大招》。
《楚辞》之中,屈原的《离骚》是其精髓。下面我们就重点谈谈《离骚》这一作品。
《离骚》我国古代最长的政治抒情诗。从汉代开始,《离骚》被尊称为《离骚经》,而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则被称为“骚体”。了解和读懂《离骚》是理解楚辞和屈原精神的一把钥匙。
《离骚》一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叙事并不复杂,其中所蕴含的精神为后世所重。首先是一种震撼古今,让无数仁人志士为之动容、为之敬仰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是与屈原的理想和抱负分不开的。无论处境如何,屈原思考的永远是国家的兴亡安危问题,“虽九死其犹未悔”。其次是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他说:“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意思是我宁可死,也不忍以中正之性,为淫邪之态。这种坚守信念、独立不迁的精神,为后人所赞叹。第三是不断修养内心高洁品性的进取精神。《离骚》中说屈原种植香草,佩带香草,这里的香草指的是美德。屈原把修身当成一种习惯,说:“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这与曾子“每日三省身”有相通之处。第四是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求索精神。这集中体现在“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句话中。最后是锐意图强、期盼美政的改革精神。他提出“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就是向楚王建议要不分地位高低来选拔贤能的人,为政既要守法,又要公正。应该说这是很有见地的主张,只可惜没有得到楚王的采纳。
就艺术手法而言,《离骚》是一篇洋溢着浪漫情调的作品,其想象力的丰富与诗人追求理想的激情熔为一炉,形成了风格瑰丽、气势雄伟的艺术风格。其中善用比喻与象征是此诗写作上的最大特点,“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将深刻的政治内容借助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出来,极富艺术感染力。后世诗人在表达自己高洁的情志时,常常运用这种手法。
作为千古绝唱,《离骚》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和完美的艺术性矗立起了一座丰碑。它如同开坛的老酒,经久弥醇,直入胸怀。
共产党员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49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