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品读中华经典》系列音频 |管子(详解版)

微信扫一扫 ×

  本讲要为大家介绍的是《管子》这部书。

  管子是一个人,就是我们熟知的春秋时期著名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管仲。他辅佐齐桓公称霸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孔子就曾说过:管仲相齐桓,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至于《管子》一书,先秦的韩非,汉代的司马迁、班固以及历代官修史书都题管仲著。然而,南宋学者朱熹说:“管子以功业著者,未必曾著书。”现代史学家顾颉刚先生也提出:“《管子》一书是先秦诸子中的巨帙,历来相传是帮助齐桓公成就霸业的管仲所作。……管仲本是一个干实际政治工作的人,哪会有闲工夫去著书,更哪会成为一位大著作家!而且管仲生于公元前七世纪的初叶,那时谁也想不到私人可以有著书流传这一回事。”朱熹和顾颉刚都主张《管子》一书并非管仲所作。

  现在的一般看法是,《管子》这部书是管仲学派从春秋到汉初代代积累的智慧结晶,他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是一部经邦治国的百科全书。

  《管子》经过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的整理校勘,定为八十六篇。宋代以后有十篇亡佚,剩余七十六篇,编排为八组,即《经言》九篇、《外言》八篇、《内言》七篇、《短语》十七篇、《区言》五篇、《杂篇》十篇、《管子解》四篇、《管子轻重》十六篇。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管子》。

  《管子》这部书的最大特色,是其思想的融通性。可以说,它是一部汇聚百家学说的著作。我们知道,诸子百家多以宣扬自己的学说为目的,他们往往囿于己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或完全继承前代政治学说,不能因地制宜、因时而变,或完全推翻前人的精华,另立新说。

  管仲学派则与他们不同。管仲一生以“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为座右铭,以建立“霸中原”的不朽功业为人生目标,他不但能够因地制宜改革齐国内政,而且能很好地吸收前代政治的精华,这也是管仲被后人赞颂,被誉为继周公之后又一位大政治家的重要原因。管仲学派继承了管仲的这一思想,因此,可以说《管子》的成书就是以“立功”为目的,它积极吸收和融合了其他各家学说的优秀成果,其中的许多内容既能够被齐国统治者所采用,又能够为后世诸多朝代的统治者提供借鉴。

  那么,时至今日,《管子》一书的现代价值体现在哪里呢?

  首先,《管子》一书对廉政建设的重要性、对腐败的危害有着深刻认识,并对其进行了充分论述。《管子》指出从政者腐败会产生许多危害。其一,腐败会造成民众贫困,影响社会安定。“舟车饰,台榭广,则赋敛厚矣;轻用众,使民劳,则民力竭矣。”百姓贫困,就容易产生邪念,自然会影响社会安定。其二,腐败会败坏社会风气,危害公平正义。上层腐败,不仅会造成追求金钱私利、讲究吃喝享受、拉关系、走后门等不良社会风气,而且奸邪之辈会趁机占据高官显位。小人当道,自然没有公平正义可言。更严重的是,腐败还会直接损害国家利益,危及国家安全。正因为腐败有如此巨大的危害,廉政建设才显得尤为重要, 它不仅关乎民心向背、社会治乱、世风好坏,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基于这种认识,《管子》把“廉”看作治国的“四维”之一,提出了“廉为国维”的观点。就是说,“廉”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和纲领,背离了它,国家就有倾覆灭亡的危险。为此,《管子》中还提出了遏制腐败的方法,比如各级官吏都应该立身清白,不贪财货。对于“用不称其人,家富于其列,其禄甚寡而资财甚多者”,要坚决打击。又如作为官员要做到信、仁、严、礼,要奉公守法,不可结党营私,否则将受到严厉处罚。

  其次,《管子》中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管子在担任齐国丞相时就深刻认识到“人”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和巨大价值,并提出“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他以“一树百获”为喻,充分说明了“人”是积累社会财富的主体,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对国家的兴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治国者“所以取明名广誉,厚功大业,显于天下,而不忘于后世,非得人者,未之尝闻”,而“暴王之所以失国家,危社稷,覆宗庙,灭于天下,非失人者,未之尝闻”。因此,管子把民众当作治国之“本”,明确提出了“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的观点。那么,如何以人为本呢?《管子》一书提出对民众要“爱之,利之,益之,安之”,使百姓安于本国、尽心劳作,并指出此“四者,道之出。帝王者用之,而天下治矣”。《管子》还特别指出了“民心”的重要性,认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得众而不得其心,则与独行者同实”。而得民心的关键则在于制定国家政策时要了解百姓的需求,顺乎民意,实施仁政,关心民众的疾苦,使其生活无忧。否则,就会失去他们的支持。

  第三,管子在重视人才、培养人才、选拔人才、任用人才、考核人才等诸多方面都有着自己深刻而独特的见解,并将其运用于实践中,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用人智慧。“夫争天下者,必先争人”,一语点破人才的重要性。在施政中,管子打破了齐国以往贵族世卿世禄、任人唯亲的用人传统,采取了礼贤下士、任人唯贤的措施,为此还创设了“三选制”:本乡把有才德、有武功之人推选给国家,这是第一选;国家对所选人才实行考核和试用,择其优秀者推荐给国君,这是二选;国君对推荐的人才亲自审核、考问,把合格者任命为上卿,这是第三选。最终选拔到了曹孙宿、宁戚等人,对齐国的复兴和强盛起到了积极作用。此外,要人尽其才、量才使用。《管子》中提出人各有差,在人才的使用上,要用其所能,避其所短,即“授事以能,则人上功”,如果让他去做力不能及的事,只会劳而无功。再有,管子主张对推荐上来的人才要进行一定的考核以辨明他的虚实真伪,保证人才质量的可靠性。

  最后,《管子》中蕴含着法治思想。作为辅政之臣,管子十分重视“法”的作用和力量,指出“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也就是说,法是治理国家最有效的手段,这极大提高了法律的权威,体现了一种法律至上的思想。当然,仅仅有法还不行,更要严格公正地执法。管子很清楚,如果法律不能公正地执行,所立之法就是一纸空文,不能发挥任何作用。在执法时还需要注意三方面的问题:第一是严,“不为一人枉其法”;第二是公,不分亲疏、远近、贵贱、善恶,一切“以度量断之”;第三是快,“有过者不宿其罚”,就是执行处罚不随意拖延,因为拖延就可能给别人以利诱之机。以上这些,都是为了最终维护法的尊严,做到“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这就是今天所说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一切按照法律来裁决。在强调法治的同时,管子还不忘“礼”的作用,他提出“法出于礼,礼出于治。治、礼,道也”。可见,社会的稳定不仅需要法律的制裁,还需要道德的约束,道德与法治二者相辅相成,是两种重要的社会调控手段。

发布时间:2019年10月22日 14:21      来源:共产党员网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