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品读中华经典》系列音频 | 韩非子

微信扫一扫 ×

  本讲所要介绍的这部著作是先秦法家的集大成之作——《韩非子》。

  韩非是战国末期韩国贵族,他早年曾与李斯一起受业于荀子,但成就却超过李斯许多。他的文章被收集整理为《韩非子》一书。

  秦王嬴政时,有人将韩非的文章带到秦国,嬴政不知是韩非所作,在读到《孤愤》《五蠹》等篇后,大为赞赏,感叹说:“我如果能够见到此人,与其同游谈论一番,就是死也无憾了!”站在一旁的廷尉李斯说道:“这是我的同学韩非所作。”

  秦始皇为什么会对韩非的文章和他的思想有如此大的兴趣呢?

  韩非的政治思想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以商鞅为代表的法,二是以申不害为代表的术,三是以慎到为代表的势。此外,他还吸收了道家、儒家、墨家的一些思想,加以融会贯通,构成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形成了臻于完善的法家思想体系,韩非本人也被誉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韩非的政治理想是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主要方法就是将“法”“术”“势”三者相结合。战国末期,秦国实力最强大,秦王嬴政希望结束诸侯割据和战乱,实现统一,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韩非的主张正符合他的需要。

  此外,韩非的历史观也是进步的,他认为时代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如果不从实际出发,只一味地赞美古代先王,师法古代,是十分荒谬的。既然时代变了,治国的措施就应随之改变。他还总结了历史经验和教训,概括出了一整套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道理,因此,利于国计民生也成为《韩非子》一书的主要特点。

  今天我们来读《韩非子》,其中的法治思想,对当今社会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首先,韩非继承了商鞅“刑无等级”的思想并加以发挥,在《韩非子》中提出“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疏贵贱,一断于法”,“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的主张。在韩非看来,所有臣民一旦触犯法律,都要受到制裁。同样,如果小民有功,也应受到相同的奖赏,而与身份无关。韩非强调法律的重要性,要求平民与贵族在法律面前地位平等,这种观点比起“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来,是大有进步的。

  其次,《韩非子》中有“因道全法”之说,这是强调立法要坚持科学性原则。“因道”就是遵循普遍规律。“全法”是指顾全国家的制度法令。“因道全法”意在表明治理家国天下需要着眼于大局,制定法律也要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只有从现实和国情出发,法律才能发挥出应有的调整规范社会关系的作用。

  第三,《韩非子》提出“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的观点。“法与时转”即法律必须因时制宜,积极适应时势的需要。这反映了韩非的进步历史观,他将固执坚持“先王之政”的儒者比为墨守成规的守株待兔者,幽默中阐明了自己的主张,即制度措施应跟随时代的变化而改革。

  最后,《韩非子》中说“法莫如一而固”,意思是法令要统一和相对稳定。这和“法与时转”并不矛盾。随着时势的变化,对法进行相应的变革,这是从大时代的高度来看问题;但就某个具体时间段而言,法令一旦制定,就应当有统一性和稳定性,如此人们才容易遵守,才能有明确的行为指导,做到有章可循。现代法治国家普遍遵守法律统一稳定的原则,它一方面要求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必须内部和谐统一,一方面要求法律必须经过科学而系统的制定过程,杜绝朝令夕改。不稳定的法律不仅会损害当事人实际利益,还会严重动摇法律的权威性,动摇人们对法律的信仰。

发布时间:2019年10月22日 14:28      来源:共产党员网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