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品读中华经典》系列音频 | 黄帝内经

微信扫一扫 ×

  说起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就非《黄帝内经》莫属了。这本书全面阐述了我国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反映了中医学的理论原则和学术思想,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被誉为“医之始祖”。

  《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书名冠以“黄帝”,又是以黄帝和岐伯等人对话的形式写成的,于是有人认为这部书就是黄帝写的,或者由黄帝和岐伯等人共同编撰而成的。其实不是这样,现代学者经过研究,得出的结论是这部著作不是出自一人的手笔,也不是一个时代的医学成就,而是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医学经验的总结汇编,是集体或多人长期努力的结晶,书名取“黄帝”,仅是托名而已,大约成书在战国至秦汉之际。

  这里要说明的是,《黄帝内经》自成编后,《素问》和《灵枢》既有同时传世者,也曾分别流传。

  作为一部医学典籍,《黄帝内经》的医学思想主要体现在脏象、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论治、养生及运气八个方面。

  脏象的脏,指藏居于体内的脏腑;象,指脏腑表现于外的机能现象。脏象学说反映了人体内外环境统一的整体观,是《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学说就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组成内容、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关系的学说。我们熟知的针灸、按摩等,就是以它为理论基础的。

  病因学说是研究导致人体发病的各种因素,及其性质、致病特点和临床表现的学科。这一理论体现了内因的决定作用,成为后世辨证论治的根据。

  病证是在一定条件下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引起机能失常后,表现出的病理过程。

  诊法就是诊断疾病的方法。《黄帝内经》的诊法包括望、闻、问、切四种。它体现了中国古代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和运动变化观。

  《黄帝内经》中关于论治的内容大致包括治则、治法、制方等。其特点是在四时五脏阴阳理论指导下,强调人体内外的统一,提出了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原则,要求因势利导、治病求本、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标本缓急、补虚泻实、寒热温清、预防与早治等。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学突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思想。特别重视正气在防病、益寿中的重要作用,强调精神情志的调节和真气的保养。而养生的具体方法,除了强调节饮食、慎起居、适寒温、和喜怒等生活上的调节外,还提出了顺应自然四时变化的调摄方法。

  运气学说是研究天时气候变化,及其对人体影响和发病的学科。它以自然界的气候变化以及生物对其产生的反应为基础,把自然现象和生命现象统一起来,把自然气候变化和人体发病统一起来,从宇宙的规律上探讨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与疾病发生的关系。

  作为一部中医理论经典和养生宝典,《黄帝内经》中体现的“和谐”思想最具现实意义。

  首先,《黄帝内经》强调顺从自然,合于规律,即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书中说:“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还说:“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这些话都是在强调人要和于自然法则,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而这正是人类应该遵循的道。

  其次,《黄帝内经》在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上,还主张人要随遇而安、自觉适应环境的生活观。《灵枢?海论》记载:“得顺者生,得逆者败;知调者利,不知调者害。”顺应时境则有益于生命的延续,抗拒时境则可能造成生命的挫折,这其中蕴含的道理就是要做“调适”,其思想本质就是在文化上强调因时因地采取恰当的生存方式,以维护自身生命的有序运行。

  第三,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的态度决定命运”,这在《黄帝内经》中得到体现。书中记载:“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又说:“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可见,人的心态不仅对人的行为方式,还对人的身心健康有重要影响。因此,《黄帝内经》主张用婉然平和的态度对待人生,无论对己还是对人,都要持有一颗平和、平常之心,从而实现自己内心世界的和谐以及与其他人之间关系的和谐。

  还需指出,当今很多人都在研究《黄帝内经》与养生的问题,其实,养生最为注重的就是“和谐“二字。人的自身系统、人与外界环境、人与他人都实现了“和谐”,是延年益寿的根本保障。

发布时间:2019年10月22日 14:31      来源:共产党员网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