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句我们非常熟悉的话,出自于道家的经典著作《老子》。
《老子》,又称《道德经》,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道家创始人老子所作,也是道家思想的奠基之作。按司马迁的说法,“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又提到孔子曾向老子请益。后来,老子见周朝衰落,欲隐居,乃西出函谷关,关令尹喜让其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所谓“著书上下篇”就是指《老子》一书。
我们今天看到的《老子》共八十一章,分上下两篇:上篇三十七章,论述“道”;下篇四十四章,论述“德”。
《老子》一书多为韵文,且论述精辟,含义丰富,思想深邃。其内容重在以辩证思维详尽论述作为宇宙本体、万物之源和运动规律的天道,并用这种天道观照人道,指导治国和修身,直面现实社会,涉及到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的各个方面。很多人认为老子的思想是避世的,这是一个误区。
《老子》虽只有五千言,但其深邃的思想却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不仅如此,据考证,《老子》在日本的传播,已有一千四百余年的历史,对日本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除日本之外,朝鲜、韩国、越南等国自古以来也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可以说,老子思想从中古时代起就已经成为以中国文化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欧洲,从19世纪初便有学者开始对《老子》进行研究,到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欧洲的《老子》译本已经多达60余种。从西方近现代思想史上看,哲学巨匠黑格尔、尼采、海德格尔,文学泰斗托尔斯泰等人都深受老子思想的影响。黑格尔曾说:“中国人把认识道路的各种形式看作是最高的学术……老子的著作,尤其是他的《道德经》,最受世人崇仰。”尼采则说:《老子》这部书“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海德格尔更是曾试图与中国学者合作将《道德经》翻译为德文,其代表作《存在与时间》中就包涵许多道家观念。2011年6月,德国著名汉学家沃尔夫冈?顾彬在深圳大学作题为《中国文学与中国哲学在德国》的演讲时说:“在德国,老子的《道德经》已经先后被104人译成德文,但孔子的《论语》只有十几个译本,从这个意义上而言,老子在德国比孔子有名,影响也更大。”据称,每四户德国家庭便有一本《道德经》。美国学者蒲克明说,《道德经》之所以受到世人如此重视,获得如此高的评价,是因为它是人类最古老、最系统的第一部“大成智慧学”,他还预言未来“《道德经》将是一本家传户诵之书”。
这样一部先秦经典,于今当然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首先,《老子》的核心是“道”,书中赋予“道”以自然、无为的属性,这是要为人确立自然无为的行为模式,并试图借助这种行为模式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开启人的生态智慧。《老子》中记载:“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老子把人视作域中“四大”之一,表明人类是这个自然界的组成部分,其与自然界是伙伴关系、朋友关系,人类只有热爱自然、尊重自然、敬畏自然才能与自然界保持和谐一致。
此外,老子还主张“法自然”,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认为应该选择因循自然而为的行动模式,这实际上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说明老子把尊重自然和保护自然作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首要价值取向。这一思想无论对应对当前全球生态危机,还是建设现代生态环境理论,都有借鉴意义。
其次,老子认为规律的存在和变化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只能顺从和利用,而不能强行改变。这就是所谓“孔德之容,惟道是从。”“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在先秦,谈论运动规律的思想家不止老子一人,但老子谈论规律的最大特点在于强调人要通过合规律以达到合目的,而不是让人带着目的去造规律,更不是带着目的去改变规律。简而言之即适应规律、顺势而为,这对我们如何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资源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启发性。
第三,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他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还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有人将“无为而治”理解成“不治主义”或“无政府主义”,这实际是对这一思想的误读。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曾在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像西汉初年,统治者就采取黄老无为而治的统治方式,对百姓实行“与民休息”“轻徭薄赋”,取得了“文景之治”的成效。其实,“无为而治”是一种开明的“治术”或高明的领导术,它不是要统治者不作为,而是让其不拘泥于国家的琐碎事务,而应着眼于大局,花更多的精力思考宏观问题和顶层设计。这一思想对今天的治国理政仍有借鉴的空间。
第四,《老子》中提出了四条处世之道:一是“治人事天莫若啬”,二是“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三是“功遂身退”,四是“君子之交淡如水”。这四条处世原则可以归纳为“少私寡欲”。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这四个字于今天的廉政建设尤为重要。试看那些贪污腐败之人,无不是因私心杂念太多、升官发财欲望太过强烈而最终导致身败名裂的。
最后,老子强调谦退和“不争”。这集中反映在他以水为比喻的这句话中:“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事实上,老子所说的不争,不是没有原则地一味退让,而是一种海纳百川的胸怀与气度。只有不争,人与人之间才会有谦让;只有不争,才会有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包容;也只有不争,我们的人格才能得到完善。如今,在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需要我们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老子的“不争”思想就是其中之一,它让我们学会和谐相处、宽大为怀、适可而止、不走极端,以平和、恬淡的心态,化除一切封闭和隔阂。
共产党员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49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