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品读中华经典》系列音频 | 经史百家杂钞

微信扫一扫 ×

  提到晚清名臣曾国藩的著作,我们熟知的莫过于《曾国藩家书》了。其实,他还有一个古文选本非常值得一提,这就是本讲要向大家介绍的《经史百家杂钞》。

  《经史百家杂钞》共二十六卷,分“著述门”“告语门”“记载门”三门,门下分类,计有论著、词赋、序跋、诏令、奏议、书牍、哀祭、传志、叙记、典志、杂记十一类。

  曾国藩编选《经史百家杂钞》的工作始于咸丰十年(1860)二月,到闰三月间完成。时间看似很短,其实前期准备工作长达近十年,这其中固然有军务政务繁忙的原因,但更多的是与他在谨慎和深思熟虑之下,认为选文不能轻易为之的心理有关。该书收罗文章十分广泛且不拘一格,经、史、子、集无所不包,体现了编者的治学之道及“经世致用”的思想。

  毛泽东对《经史百家杂钞》十分推崇,这反映在他写给萧子升的一封信里。信中,毛泽东说,要通国学,必须先从研习国学常识入手,而要研习国学常识,首先要做的就是选好入门书。入门书的标准应该是:在体式上,必须是包孕、萃集许多古籍的综合性书籍;在内容上,必须包括万事万物、方方面面。毛泽东还做了个比喻,说这样的书,犹如支配树枝的树干、统帅士卒的将领,是有着提纲挈领之功能的。这番论述后,毛泽东便提出了自己心目中的国学入门书——《经史百家杂钞》。

  那么,毛泽东为什么如此推崇这部书呢?

  首先,他对这部书的编选功力非常赞赏。信中说“是书上自隆古,下迄清代,尽抡四部精要”。“抡”者,选择也,就是说这部书已经把从上古到清代经、史、子、集四部中的精华都囊括了。

  另外,毛泽东还说:“国学者,统道与文也。姚氏《类纂》畸于文,曾书则二者兼之,所以可贵也。”可见,毛泽东认为《经史百家杂钞》可贵,是因为此书一改《古文辞类纂》只重“文”之弊,而做到了“道”与“文”并重,所谓“道”其实就是治国理政之术。毛泽东以政治家的眼光来评论这两部书,理当赞许《经史百家杂钞》。

  那么,我们今天应该如何读这部书呢?

  读《经史百家杂钞》,首先应体会其中“经世致用”的思想。曾国藩所生活的时代,正值中国内忧外患之际,作为朝廷重臣的曾国藩一心想挽救清朝的颓势,他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支持洋务运动。《经史百家杂钞》这部书也一改此前古文选本只重文辞的偏失,将学以致用的思想融入其中。例如,曾国藩减去了《古文辞类纂》中内容较空泛的一些应酬文字,又增加了“叙记”“典志”两类文体,因为“叙记”多讲历史史实,可以以史为鉴,“典志”则记述了历代的典章制度。又如,他选《尚书?洪范》一篇,因为此篇讲的是商代统治者的统治经验和治国道理,等等。

  其次,《经史百家杂钞》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有效途径。曾国藩不仅是一位政治家,还是一位学问家、文学家。他在学术上有很深的造诣,读书品文时的眼力非常犀利,评断之语也相当准确,有人评其为“文章学问,卓绝一世”。这样一位学养深厚之人所编的书必定蕴含丰富的知识、价值和魅力。另外,曾国藩常常告诫子女要做读书的种子,并精心推荐了书目或篇目。但这些书目或篇目,都是零散的,不易查找。而《经史百家杂钞》则将古代经典名篇集中起来,形成了一部系统性很强的国学读本。曾国藩推荐的一些古书,《经史百家杂钞》不仅选了其中的一些篇章,更将这些篇章系统地归入某一部类,使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出这些篇章在整个古代文章中的位置。因此,读了《经史百家杂钞》,就能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并汲取其中的精华。

  谈到阅读这部书,毛泽东提出了自己的一个方法,我们可以借鉴。他说:为之之法,如《吕刑》一篇出自《书》,吾读此篇而及于《书》,乃加详究焉出于《书》者若干篇,吾遂及于《书》全体矣。他经亦然。《伯夷列传》一篇出于《史记》,吾读此篇而及于《史记》,加详究焉出于《史记》者若干篇,吾遂及于《史记》之全体矣。他史亦然。出于“子”者,自一“子”至他“子”。出于“集”者,自一“集”至他“集”。于是而国学常识罗于胸中矣。简单说来就是:先读《经史百家杂钞》中的一篇,再读此篇所在的原书,读原书时要细读若干篇,然后及于原书全体。这样就可以获得比较完整的传统文化知识了。

发布时间:2019年10月22日 14:34      来源:共产党员网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