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品读中华经典》系列音频 | 了凡四训(详解版)

微信扫一扫 ×

  提起古代家训类的著作,我们往往会想到《颜氏家训》《曾国藩家书》,而明代袁了凡的《了凡四训》,既是一部教子的家训经典,更是一部蕴含人生智慧的书,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

  袁了凡自幼受良好家风和家教的影响,勤奋好学,博学多才,于天文、水利、兵政、医药无所不通。任官期间,他勤政爱民,一身清廉,赢得了百姓的赞誉。

  这部书名为《了凡四训》,顾名思义,是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

  这四篇文章来自于袁了凡的不同著作。其中“立命之学”是袁了凡晚年总结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经验以训诫儿子的《立命篇》。他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告诫其子,人的命运是可以改变的,其关键在于自身的修养和行为,要多做善事,消除恶念。

  “改过之法”和“积善之方”是袁了凡早年著作《祈嗣真诠》中的两篇。“改过之法”意在强调要端正自己的信念,将自身的缺点一一改正。具体的方法有“见贤思齐”,以古代圣贤为榜样;敬畏天地,不起邪念;下定决心,勇于改过等等。“积善之方”列举了大量的事例,说明“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道理,对于真善、至善也做了充分的论述和说明,并将善行分门别类地一一展开讨论,基本统摄了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

  “谦德之效”是袁了凡晚年所作的《谦虚利中》,为的是告诫儿子袁天启以及世人要谦虚谨慎,虚己待人,恭敬处事,并举事例加以论证。

  应该指出,书中的这四个部分虽各自独立成篇,但义理却一以贯之,实乃一部家训良作,也为人们在为人处世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了凡四训》这部书,糅合了儒、道、佛三家的思想学说,因此,必须承认,书中的某些理念如“因果报应”等,以及一些封建糟粕思想,是我们应该摒弃的。但书中所讲的忠孝仁义、改过自新、处世原则等内容,则对今人有着启发意义。

  首先,阐明了为人处世的原则和方法。

  指袁了凡对儿子袁天启说:你的命运不知道会怎么样。但即使是命中注定要荣华富贵,也应该时常有走向没落的准备;即使一帆风顺,也应该做好迎接挫折的准备;即使眼前能够丰衣足食,也要有安于贫穷的准备;即使受到他人的爱戴与尊敬,也要保持谦虚谨慎、如履薄冰的敬畏之心;即使家族地位很高,也应该常把自己放在卑下的位置,而不能盛气凌人、颐指气使;即使学问优秀,也要常把自己当作浅陋之人,不可自满。中国自古谈为人处世,就讲“谦受益,满招损”,讲“居安思危”,讲“三人行,必有我师”,讲“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袁了凡的这段话,恰恰说明了这些道理,值得我们深思。

  袁了凡还说:“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济人之急,内思闲己之邪。”往高说,要报效国家的恩德;往低说,要为家族造福。往外说,要在别人困难的时候接济他们;往内说,要防止自己走上邪路。这是一位父亲对儿子的谆谆教导:要报效国家,光耀门庭,帮助有困难的人,谨守本分,完善自己的德行。言语虽朴实,思想却很深刻。

  那么,如何提高自己的修为呢?袁了凡认为要每天都反思自己做的不对的地方,每天都要改正自己不对的地方;一天不反思自己的过错,就会在这一天安于自以为是的状态;一天没有过失可以改正,就一天没有进步可言。天下聪明伶俐之人不少,但很多人不修德行,事业不广,只是靠“因循”二字度日,最终耽搁了自己的一生。在当今时代,社会飞速发展,安于现状的原地踏步,其实就等于退步,结果则是被时代所淘汰。

  其次,强调要正确地认识错误和改正错误。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犯错误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地认识错误,以及虽然认识到错误,却不能改正错误。袁了凡在书中提出“耻心”“畏心”和“勇心”这三种心态是改过的前提和关键。

  中国古圣先贤十分重视“知耻”,孔子说:“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又说:“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孟子说:“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又说:“耻之于人大矣。”人生活于世,不仅要“立志”,还要“知耻”。从伦理学上看,耻是对人的道德行为的一种社会评价,是对那些不履行自己的义务、损害他人与集体利益、违背社会公德和违反国家法律、有损国格等行为的批判与谴责。知耻,就是有羞耻之心和羞耻之感,知耻的人,会拿羞耻感来鞭策自己,引导自己的行为,从而克服缺点,改正错误。因此,书中说:“以其得之则圣贤,失之则禽兽耳。此改过之要机也。”有了羞耻之心就能成为圣贤,没有羞耻之心就会沦为禽兽,这是改正错误的关键。

  所谓“畏心”,畏是害怕的意思,更含有恭敬的意味。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对自己的父母、师长以及法律法规等,都应该保有敬畏之心,只有这样,才会三思而后行,才会减少和避免犯错,即使犯了错,也会努力改正,避免再犯。

  所谓“勇心”,就是要勇敢地面对错误,并勇于改正错误。《论语》中讲“过则勿惮改”,有了过错就应该及时改正,不可因畏难而苟安。所以,袁了凡说:人不愿意改正过错,大多是由于拖沓和畏难退缩的缘故;我们一定要发奋振作,不要迟疑,不要等待。小的过错就像肉里有刺,要赶快剔除;大的过错就像被毒蛇咬了手指头,要赶快斩断手指,不能有丝毫迟疑。这就是《易经》里说“像风雷一样快,就会有益”的原因。所以,勇,既包括勇敢之意,也包含迅速之意。

  最后,袁了凡总结说:“具是三心,则有过斯改,如春冰遇日,何患不消乎?”如果有了羞耻之心、畏惧之心和勇敢之心,那么有过错就可以立刻改正,这就好像春天的冰遇到了太阳,还怕不会消解吗?

  那么,有了勇气和决心之后,应该如何改过呢?袁了凡将其分为三个层次,即从事上改、从理上改和从心上改,并且论述了各自的利弊得失,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从事上改,就是犯了一个错误,就改正一个错误,这种改法治标不治本,“且病根终在”,不是彻底拔除过错的方式。从理上改,就是改过时还需明理,应当根据情理,平心静气地思考,一旦明白了道理,身上的过错自然就改正了。从心上改过,是袁了凡认为的最高境界,他说过错都是由心即思想生发的,也可以由心来改正。思想高尚而纯粹,自然不会被歪风邪气所污染,也就不会产生邪念而犯错了。

  袁了凡论述的改过方法,由浅到深,逻辑严密,说服力强,对于提高人们的反省能力,彻底改正错误,是有积极意义的。

  第三,指出做人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了凡四训》的最后一章“谦德之效”,专门论述了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这是人生道德修养中一条重要的准则。

  《书》曰:“满招损,谦受益。”袁了凡开篇便引用《尚书》的话,点明谦德之礼的重要性,认为做人应该戒满戒盈,始终保持谦虚之道,如此才能有所善终。随后,他列举了五个事例,主角都是考取功名的谦德之士,以教诲世人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恭敬待人。

  在《了凡四训》中,“谦德”虽然是最后一篇,但它却贯穿于“立命”“改过”“积善”的全过程,是“善”的根本。也就是说,所谓谦德,是一种行为准则,一种道德规范,一种待人接物的文明举止,一份为人处事的信任和尊重。懂得谦让的人,定然是个虚怀若谷的人,他拥有海纳百川的心胸和气量,能取百家之长以自用,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和能力,最终成就一番事业,实现人生理想。

发布时间:2019年10月22日 14:45      来源:共产党员网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