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品读中华经典》系列音频 | 吕氏春秋

微信扫一扫 ×

  本讲要为大家介绍的是《吕氏春秋》。这部书是战国末期秦国相国吕不韦组织门客编写的一部著作。

  全书分为纪、览、论三个部分:“纪”按春夏秋冬十二个月分为十二纪,如春分三纪:孟春、仲春、季春。每纪包括5篇文章,共60篇。“览”按照内容分为八览,如“有始览”“孝行览”“先识览”等,每览8篇,共64篇,如今“有始览”缺一篇,共有63篇。“论”也是按内容分为六论,如“开春论”“慎行论”“贵直论”等,每论6篇,共36篇。此外还包括一篇《序意》,即全书的序言,今本已残缺。可见,此书的结构体系是十分完整的。

  史书记载,《吕氏春秋》成书后,吕不韦将其“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一字千金”的典故即来源于此。

  今天我们读《吕氏春秋》,其中很多思想至今仍值得借鉴。

  首先,《吕氏春秋》强调“平得于公”的行政原则。说道:“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平得于公。”并对实现社会“公正”“公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作了阐发。书中认为,圣人为了“公正”“公平”地维护百姓的利益,才建立国家行政制度,产生了君主和官员等行政人员。而“公正”“公平”也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因此,从君主到各级官员都应该做到“公正”“公平”。此外,本书还从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揭示了领导者确立公心才可以长治久安。应该说,《吕氏春秋》把“公正”“公平”的地位提到了关乎国家政治稳定、社会长治久安的高度,这是有很大进步意义的。今天,随着社会上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的增加和各种利益冲突的加剧,只有秉持“公正”“公平”的处事原则,才能妥善解决问题和矛盾,安定社会秩序;与此同时,作为党员干部也应当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原则,以一份公心,为百姓谋福。

  其次,《吕氏春秋》强调“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民本思想是儒家尤其是孟子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吕氏春秋》吸收了这种思想的精华,使之成为自己治国理论的重要方面。《务本》篇说:“安危荣辱之本在于主,主之本在于宗庙,宗庙之本在于民。”《爱类》篇则说:“人主有能以民为务者,则天下归之矣。”也就是说,民众是国家存亡安危的关键,治理天下首先要得民心。那么如何得民心呢?概括起来就是“顺民心”“爱利民”。具体而言,国家在制定和执行任何政策前,应该先了解民意;从政者还要满足百姓的基本物质生活欲望和精神生活需求。此外,为官者还要切实为民众攘除灾祸,创造福祉。如此,方能赢得民心,得到百姓的拥护。今天的从政者,应以此为鉴,加强公仆意识,深入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成为联系政府和人民的桥梁,以及各项惠民利民方针政策的落实者。

  第三,《吕氏春秋》强调“德治”的重要性,说:“行德爱人,则民亲其上,民亲其上,则皆乐为其君死矣。”所谓“有道德”,就是注意修身,成为贤人。书中的提法是“治其身,反诸己”,包括节制欲望、摒弃奇技淫巧、崇尚廉洁、讲求诚信,等等。执政者对“道德”必须身体力行,即以自己的榜样和模范行动来影响广大百姓。重视道德感和羞耻心在人的行为中的作用。发挥道德教育在改善社会风气、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作为治国方略,“德治”与“法治”同等重要,当前,我国强调“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就是要充分发挥“德治”的道德作用,从根本上提高人民的素质和觉悟,推动社会主义改革事业的前进和“中国梦”的实现。

发布时间:2019年10月22日 15:45      来源:共产党员网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