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讲要为大家介绍的是《吕氏春秋》。这部书是战国末期秦国相国吕不韦组织门客编写的一部著作,又称《吕览》。
吕不韦是富商,家累千金。他曾在赵国的首都邯郸经商。当时秦国的庶子异人正在邯郸做人质。因为他在秦国的地位低下,赵国对他很不礼貌,其处境十分窘迫。而吕不韦则认为“此奇货也,不可失”。当时秦昭襄王立安国君为太子,而安国君最宠幸的华阳夫人没有子嗣。吕不韦抓住这点,通过各种手段,首先博得华阳夫人的信任,将异人过继给她,并改名子楚,因为华阳夫人是楚国人。安国君继承王位不到一年便去世,子楚便顺利地成为秦国的国君,即庄襄王。庄襄王即位后,为感谢吕不韦的大恩,拜他为相,封文信侯。我们看《吕氏春秋?序意》中有“文信侯曰”的文字,就是指吕不韦说的话。
庄襄王在位三年而死,其子秦王政,就是后来的秦始皇即位,年仅十三岁,于是尊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此时秦国的大政方针,都由吕不韦掌控。
然而,吕不韦的诸多思想和政策,都与秦王政格格不入,特别是他的势力严重影响到了秦王的权威。所以,秦王政在亲政后的第二年,便以吕不韦牵连嫪毐与太后的事件为借口,免去了他的相国之职,让他回到自己的封邑。两年以后,又将他徙居蜀地。吕不韦见大势已去,便饮鸩自杀。
《吕氏春秋》一书是吕不韦在秦王政六年(前239),也就是秦王政亲政前两年,召集门客共同编纂的。该书体现了吕不韦的思想和主张。全书分为纪、览、论三个部分:“纪”按春夏秋冬十二个月分为十二纪,如春分三纪:孟春、仲春、季春。每纪包括5篇文章,共60篇。“览”按照内容分为八览,如“有始览”“孝行览”“先识览”等,每览8篇,共64篇,如今“有始览”缺一篇,共有63篇。“论”也是按内容分为六论,如“开春论”“慎行论”“贵直论”等,每论6篇,共36篇。此外还包括一篇《序意》,即全书的序言,今本已残缺。可见,此书结构体系是十分完整的。
《吕氏春秋》一直被认为属于“杂家”,书中160篇文章几乎包括了先秦诸子全部思想派别,各家均占有一定比重。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吕氏春秋》虽被列为“杂家”,却有一个贯穿全书的指导思想,这就是道家的自然主义。主要表现在:一是以自然主义思想为准绳继承和批判先秦诸子学说,二是把自然主义思想运用到社会、历史、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也就是说,《吕氏春秋》的“杂”是吸取众家之长的“杂”,不是一味的拼凑,而是在“杂”中有一条贯穿全书的思想主线。
史书记载,《吕氏春秋》成书后,吕不韦将其“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一字千金”的典故即来源于此。
今天我们读《吕氏春秋》,其中很多思想都具有实践性,至今仍值得借鉴。
首先,《吕氏春秋》强调“平得于公”的行政原则。儒家经典《礼记?礼运》中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但没有进行深入探讨。《吕氏春秋》则提出:“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平得于公。”并对实现社会“公正”“公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作了阐发。书中认为,圣人为了“公正”“公平”地维护百姓的利益,才建立国家行政制度,产生了君主和官员等行政人员。而“公正”“公平”也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因此,从君主到各级官员都应该做到“公正”“公平”。此外,本书还从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揭示了领导者确立公心才可以长治久安。应该说,《吕氏春秋》超越了先秦儒家“见利思义”的思想框架,明确提出了“平得于公”的行政原则,把“公正”“公平”的地位提到了关乎国家政治稳定、社会长治久安的高度,这是有很大进步意义的。今天,随着社会上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的增加和各种利益冲突的加剧,只有秉持“公正”“公平”的处事原则,才能妥善解决问题和矛盾,安定社会秩序;与此同时,作为党员干部也应当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原则,以一份公心,为百姓谋福。
其次,《吕氏春秋》强调“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民本思想是儒家尤其是孟子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吕氏春秋》吸收了这种思想的精华,使之成为自己治国理论的重要方面。《务本》篇说:“安危荣辱之本在于主,主之本在于宗庙,宗庙之本在于民。”《爱类》篇则说:“人主有能以民为务者,则天下归之矣。”也就是说,民众是国家存亡安危的关键,治理天下首先要得民心。那么如何得民心呢?概括起来就是“顺民心”“爱利民”。具体而言,国家在制定和执行任何政策前,应该先了解民意:“故凡举事,必先审民心,然后可举。”从政者还要满足百姓的基本物质生活欲望和精神生活需求,即“人之情,欲寿而恶夭,欲安而恶危,欲荣而恶辱,欲逸而恶劳。四欲得,四恶除,则心适矣”。此外,为官者还要切实为民众攘除灾祸,创造福祉。所谓“爱利民”就是爱民利民之道,“古之君民者,仁义以治之,爱利以安之,忠信以导之,务除其灾,思致其福”。如此,方能赢得民心,得到百姓的拥护。今天的从政者,应以此为鉴,加强公仆意识,深入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成为联系政府和人民的桥梁,以及各项惠民利民方针政策的落实者。
第三,《吕氏春秋》强调“德治”的重要性,说:“行德爱人,则民亲其上,民亲其上,则皆乐为其君死矣。”“德治”的内容包括:国家的官吏,无论是通过遴选还是任命,都必须是一个“有道德”的人。所谓“有道德”,就是注意修身,成为贤人。书中的提法是“治其身,反诸己”,包括节制欲望、摒弃奇技淫巧、崇尚廉洁、讲求诚信,等等。执政者对“道德”必须身体力行,即以自己的榜样和模范行动来影响广大百姓。重视道德感和羞耻心在人的行为中的作用。发挥道德教育在改善社会风气、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作为治国方略,“德治”与“法治”同等重要,当前,我国强调“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就是要充分发挥“德治”的道德作用,从根本上提高人民的素质和觉悟,推动社会主义改革事业的前进和“中国梦”的实现。
最后,《吕氏春秋》还保存了大量先秦科学文化方面的资料,如古代卫生医学、音乐、天文历法、农业生产技术等方面的知识,是当今学者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的宝库,值得我们深入地发掘和利用。
共产党员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49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