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品读中华经典》系列音频 | 聊斋志异

微信扫一扫 ×

  电影《画皮》想必很多人都看过,这个故事取材于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本讲就为大家介绍这部书。

  蒲松龄出生之时,正赶上明末清初鼎革之际。他少年时代就流露出对文学的喜爱和天赋。蒲松龄25岁时就开始写《聊斋志异》,前后进行了六次修改和完善,直到70岁时,才完成。

  目前通行本的《聊斋志异》共490余篇,这部书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描写细腻,堪称文言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

  《聊斋志异》虽是一部短篇小说集,而且内容多与神鬼有关,但其故事背后却有一定的内涵和道理,今天看来不无借鉴意义。

  首先,《聊斋志异》体现了亲切和谐的自然观。在蒲松龄的笔下,万物有情有义,充满灵性与智慧,无论是狐狸花鸟还是虎蛇龙鳖,都与人亲密地接触,和谐地相处。像《娇娜》中孔生是凡人,娇娜一家是狐。但娇娜对于孔生有治疗疾病之恩,娇娜之兄与孔生则有朋友之谊,娇娜的姨姐与孔生更有夫妻之情,孔生以身赴难,救娇娜免遭雷霆之劫。此后他们更是同归同处。这种人与物或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蒲松龄所追求和向往的。

  其次,《聊斋志异》体现了蒲松龄忧生爱民的人生观。如《冤狱》中朱生被冤拟斩,关帝前周将军附体杀人真凶,指斥昏官,从而使冤狱平反,朱生得以活命。蒲松龄在结尾处用超出原文的笔墨对讼狱进行了义正词严的谴责,他指出了昏官对民命、对百姓生活处境造成的深刻影响,也反映出自己关心百姓疾苦和忧生爱民的意识。

  第三,《聊斋志异》体现了对“悌”道的弘扬。关于“悌”字,《说文解字》解释为“悌,善兄弟也”。“善兄弟”即善待兄弟、友爱兄弟。为了弘扬悌道,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撰写了一些兄弟相亲相爱的篇章,其代表为《张诚》。故事说的是齐地一在河南经商的张姓男子,因家乡发生战乱,于是就在河南安了家。此后娶了两任妻子,前妻生子张讷后不久病逝,继妻牛氏,生子张诚。牛氏为人悍妒异常,对张讷非常凶狠。有一次,张讷去山上砍柴,因遭遇暴风雨,砍的柴数量不够,牛氏便不让他吃饭。当放学归来的张诚得知原委后,不声不响地偷出面让邻居做给哥哥吃。并且从第二天开始,他主动到山上帮哥哥砍柴,没有斧子,就“手足断柴助兄”,即便手指头磨破了,鞋子磨穿了,也不改初衷。同样,哥哥张讷对弟弟也十分友爱,甚至为了救弟弟不惜自己的性命。这种体现兄弟手足情深的故事,宣扬的是一种正能量。

  最后,《聊斋志异》中对封建统治阶级的腐败与黑暗进行了揭露,痛斥了贪官污吏的丑恶行径,体现了作者的正义感。蒲松龄的中青年时代虽然生活在所谓的康熙盛世,但由于封建社会体制的痼疾,还是挡不住有些官吏贪污腐败。蒲松龄目睹了这一切,便借助一个个离奇的鬼神故事来反映现实。如在《韩方》一篇中,他借助冥间枉死之鬼去鬼都投诉,沿途受到阴间鬼吏索贿的故事来讽刺当时的官吏巧立名目,向下层民众盘剥。他在篇末的评语揭露了那些贪官污吏实际上是半官半寇,借用权势,巧立名目,强取豪夺。从这个角度说,《聊斋志异》也称得上是一部反映现实的作品。

发布时间:2019年10月22日 15:36      来源:共产党员网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