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讲要为大家介绍的是东汉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的代表作《论衡》。
王充在官场上是失意的,但他并没有灰心丧气,他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著书立说上。《论衡》是王充花费毕生精力完成的一部作品,充分反映了他的见解和主张,特别是他的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想。
书名取“论衡”二字,衡即秤,“论衡”的意思就是作者要对古往今来的一切思想学说加以衡量,评其是非,定其轻重,抨击所谓的虚妄之说。
《论衡》一书,历来著录都是八十五篇,其中第四十四篇《招致篇》有篇名而无正文,实存八十四篇。现代学者把《论衡》实存的八十四篇作了大体归类:
一是从不同的角度论述性命问题的,有十四篇。二是论述天人关系的,有二十篇。三是论人鬼关系及当时禁忌的,有十六篇,贯穿了王充的无神论精神。四是评论书传中的天人感应说及虚妄之言的,有二十四篇,充分体现了王充朴素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实事求是的精神。五是论述如何区分贤佞和阐述用人制度的,有八篇。六可以当作自序和自传使用的,包括《对作篇》和《自纪篇》两篇。
作为一部蕴含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想的力作,直到今天《论衡》仍有其积极意义。
首先,《论衡》旨在破除对天神的迷信。汉代继承了前代对天神的迷信说教,认为天是至高无上的神,像人一样具有感情和意志。天神能赏善罚恶,君主的喜怒、操行的好坏和政治的得失都会感动天神,使其做出相应的回答,而自然界的变化就是天神意志的体现。这种观点是当时唯心主义神学的主要内容。对此,王充系统阐释了天是自然而不是神的唯物主义观点。他根据天文科学知识和一般常识,认为天和地一样,是客观存在的平正无边的物质实体,有自己的运行规律。日月星辰也都是自然物质。此外,汉代唯心主义神学还编造了很多谶纬学说宣扬君权神授,说帝王不是人的后代而是天神用某种神物生出来的,符瑞是天神授命帝王统治天下的象征。对此,王充一针见血地指出:“人,物也。虽贵为王侯,性不异于物。”他进一步指出帝王也是人生的,不是什么天神的后代。王充的这一观点,是对君权神授说的公开挑战,在当时的环境下,无疑反映了一个唯物主义者的大无畏精神。
其次,《论衡》旨在破除对鬼神的迷信和封建迷信。王充生活的时代,各种鬼神迷信泛滥成灾。王充对此进行了批判,特别是对“死人为鬼,有知,能害人”的说法,提出了“死人不为鬼,无知,不能害人”的无神论主张。
第三,《论衡》中体现了王充治国、惠民的思想。王充反对厚葬的习俗,认为这是个人虚荣心的体现,更是劳民伤财之举。与此同时,王充还提出统治者要多关注民生,注重百姓的实际生活和物质利益,实行惠民之政。只有这样,统治才能稳定,社会才能和谐。
最后,王充在书中还提出了自己的人才观。王充通过研究历史,认为人才对国家兴亡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国家盛衰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他还提出,要通过人才实际施展其才能的效果,判断人才的层次和作用的大小,这是与他唯物主义思想一脉相承的。此外,王充还以千里马作比喻,当千里马被用来“引盐车”时,“垂头落汗,行不能进”,这说明没有将它用在合适的地方,虽然用了,但它的价值却体现不出来。使用人才也是一样,要将其安排在合适的职位上,才能做到人尽其用。
共产党员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49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