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讲介绍的这本书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部儒家经典——《论语》。《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其内容涉及学习、从政、修身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因为大家对这部书都比较熟悉,所以我选几个有意思的话题来谈谈。
第一个问题,《论语》的“论”字,我们通常都读为lùn,比如议论、讨论,为什么这里要读作lún呢?这还要从这本书的书名含义去寻找答案。最早谈论到《论语》书名含义的是汉朝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其中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纂”一词,读作lún zuǎn,就是编撰的意思。也就是说《论语》这部书是孔子死后,其门生及再传弟子集录先师的言论编撰而成的。因此,《论语》一书的正确读法就是lún yǔ。
第二个问题,稍细心之人会发现,先秦诸子的书往往以“什么子”来命名,比如《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等。那么,《论语》为什么不叫《孔子》呢?
关于这个问题,现代学者赵纪彬先生提出了一个观点,他认为《论语》一书在先秦时就叫《孔子》,到了汉代才新创了《论语》这个书名。
正是由于“论语”一名是汉代新创,所以当时人还不太习惯使用,往往沿用旧的名称,称为《孔子》。如:司马迁《史记?宋世家赞》有“《孔子》称:微子去之,箕子为子奴,比干谏而死”。这一条见于《论语?微子》,是记事的语言,并非孔子本人说的话。又如:刘向《说苑?建本》有“《孔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一条见于《论语?学而》,是孔子弟子有子说的话。
类似的情况,赵纪彬先生举出了19条之多。像司马迁、刘向这样的博学之士,不可能错误地将记事之语和别人的话都当作孔子所说而加以引用,最合理的解释就是“孔子曰”“孔子称”中的“孔子”是书名。
《论语》一书初名《孔子》,到了汉代才改称《论语》,这一观点虽然没有形成定论,但却值得重视,它是关于《论语》书名变化的一种比较有说服力的说法。
最后,我们要说说今人特别是领导干部应如何读《论语》。我总结为“四读”。
一读为官之德
《论语?颜渊》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子路》又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些话强调的都是领导者的表率作用。“政”,首先就是“端正”,领导干部带头端正了,有谁还敢不端正呢?《论语》中的为官之德,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句话:要求群众做到的,干部要首先做到;要求一般干部做到的,领导干部要首先做到。
二读从政之道
在从政上,孔子特别强调为政者要勤勉,不要懈怠。《论语?子路》中,子路问孔子怎样管理政事,孔子说:“先之,劳之。”就是先要给百姓带好头。子路请孔子再多讲一些,孔子说“无倦”,就是要勤于政事,不可懈怠。只有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职,不浮躁、不懈怠,才能造福百姓,这是从政之根本。
三读安民之策
在安民上,孔子不主张用政令、刑罚来管理百姓,因为这样做虽然可以使百姓免于犯罪,但却不能使他们知道犯罪是可耻的。《论语?为政》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就是说用道德去教化百姓,用礼来约束他们,百姓不但有了羞耻之心,而且能自觉遵守规矩。这种道理,也就是今天所说的“以德治国”。领导干部要善于做群众工作,用“德”去感化群众。
四读人格之修
儒家政治理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首重修身。《论语?述而》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强调做人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论语?雍也》则说:“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强调做人要正直磊落。《论语?季氏》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强调做人要律己。俗话说“做官先做人”“身正不怕影子斜”,领导干部只有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才能实现和维护自己的公仆形象,从而更好地为社会和人民服务。
共产党员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49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