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常用“孔孟之道”来作为儒家思想的代名词,孔指的是孔子,其言论和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这部书中;孟指的是孟子,其言论和思想则主要体现在《孟子》这部书中。本讲,我们就来谈谈《孟子》这部书。
孟子,名轲,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被后世尊称为“亚圣”。
孟子的父亲早亡,他自幼便和母亲相依为命。孟子的母亲十分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典籍中记载了不少孟母教子的故事,像“孟母三迁”“买豚不欺子”“断织劝学”等,都成为后世教育子女的典范。可以说,孟子后来的成就与其幼年时所受的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
大约十五六岁时,孟子受业于子思的门人。子思就是孔子的孙子孔伋,后被尊为“述圣”,而子思相传师从孔子的著名弟子曾参。由此看来,孟子的思想基础与孔子的学说是一脉相承的。
孟子本人对孔子也是十分崇拜,说孔子是“集大成者”,“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并认为自己是孔子的继承者,说“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学成后,孟子也像孔子一样开始收徒讲学,虽不及孔子当时之盛,但人数也有几百。他出生地邹国的国君还不时向他讨教。但邹国毕竟是小国,要想把自己的主张推行天下,就必须到各国尤其是大国中去游说。幸运的是,孟子所处的战国时期,正是各诸侯国进行激烈兼并战争的时代,各大诸侯国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各小诸侯国为了保住社稷不被消灭,都纷纷招揽人才,进行政治和经济改革,力图实现富国强兵。于是,孟子在四十多岁时,开始带领弟子周游列国,欲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据记载,他先后游历了鲁、齐、滕、宋、魏等国。
然而,当时的诸侯国,特别是较为强大的诸侯国所追求的并不是“仁政”,不是“民为贵”,不是“舍生取义”,更不是“养浩然之气”,而是眼下的争霸争利,所以孟子的学说并没有得到诸侯的普遍认可,只有滕国和宋国推行过孟子的主张,但影响都不大。司马迁评述孟子的政治思想在当时是“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受到冷落的现实自不待言。这一点和春秋时期孔子的境遇是很像的。
孟子的抱负没有得到施展,此时他已是七十余岁的老人了,再无心游历列国,于是带领着万章、公孙丑等弟子,回到了家乡。此后的时间,孟子和弟子们潜心研习《诗》《书》等儒家典籍,并整理了生平中重要的言行资料,编成了《孟子》一书。
《孟子》一书记录了孟子与其他诸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及游说诸侯等内容,充分体现了孟子的思想。孟子周游列国,没有得到赏识,并不意味着他的学说没有价值,只是生不逢时罢了。从内容上看,《孟子》继承和发扬了儒家“内圣外王”的理论,书中一些至今仍耳熟能详的名句,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以及中华民族性格的塑造有着重大作用,像“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舍生而取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等。
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孟子》中蕴涵的思想精华直到今天仍具启发和借鉴意义。
首先,孟子全面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为“仁政”,这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认为,人民在国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民心向背与国家存亡密切相关。《孟子?尽心下》中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贵君轻”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为了得到人民的认可和拥护,孟子认为治国者要做到“民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即君主应该按照人民的意愿施政,如此才能赢得民心,巩固政权。他举了夏桀商纣因丧失民心而失天下的例子加以证明:“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也。”孟子还提出治国者应该与民同忧乐,《孟子?梁惠王上》中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一思想成为此后开明君主调整国家统治与民众关系的准绳。此外,作为实行仁政的条件,“尊贤使能”也是孟子极力倡导的。他将知人善任、任人唯贤看作治理国家的先决条件之一,提出“选贤于众”的主张,并举了“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这些唯贤是举的典型事例,说明君主要以贤能为依据选拔人才,用贤能之人担任相关的职位,这样,仁政的实行也就不困难了。
其次,孟子十分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孟子?公孙丑》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恭敬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这“四心”“四端”是人与生俱来的,决定了人天性是善良的。但如果在后天生存环境中不注意存养,善良的天性就容易丧失,一旦丢失,则“去禽兽不远矣”。因此,人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以保持善的天性。此外,孟子在论及人性修养的社会价值时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可见,道德修养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保持善心、立身做人,更重要的是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就是说,一个人若想成就一番事业,为国家做贡献,实现人生价值,最根本的是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为此,孟子还提出了一系列提高德行、培养高尚人格的方法。其一是要做到“养心”,而“养心莫善于寡欲”,只有克制自己、减少欲望,才能培养仁德,成为志向远大的人。其二是要自觉地进行自我反省,做到知错能改。孟子认为知错不改,文过饰非,是真正的不知羞耻。其三是经过不断的道德实践培养“浩然之气”,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最后,孟子思想中的和谐理念对维持社会秩序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都有着积极意义。“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始终认为人际和谐要比天时和地利重要,人际和谐就是建立与人为善、助人为乐、团结协作的人际关系。为此,他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的主张。另外,孟子还认识到经济因素的决定作用,提出了经济和谐的主张。他说“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人没有基本的生活保障和生存所需,就容易违法犯罪,人际和谐、社会稳定就难以实现。因此,“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孟子又说“鳏、寡、独、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一个仁政化的社会,绝不能歧视弱势群体,忽视其生存状况,要在物质生活上对他们进行关心和抚恤,这样才能实现社会各个阶层的和谐相处。
共产党员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49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