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品读中华经典》系列音频 | 儒林外史

微信扫一扫 ×

  我们上中学的时候,学到过一篇课文叫《范进中举》。这篇文章出自于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这部书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讽刺小说,作者以深邃的眼光洞察着世俗生活,并针砭时弊,他在为众多士子醉心于功名富贵而痛心疾首的同时,积极探索着士子乃至世人新的生活道路,勾画了他们应具有的理想人格。

  《儒林外史》虽特意说明故事的写作背景为明代,但一般人都可以看出书中所描写的内容实际上都是清代的事情。可以说作者是用犀利的笔锋,揭开了当时“承平时代”表面繁荣背后掩盖的社会问题。

  首先是揭露了科举制度和八股取士的弊病,这也是《儒林外史》一书的中心思想。醉心于作八股文的士子,思想僵化,即使考中得官,从政能力也是令人怀疑的。于是,吴敬梓在书中明确否定了八股取士,认为这是使读书人头脑僵硬、走向腐化的渊源。接着,书中通过一系列具体、生动的人物形象,揭露了科举制度的腐朽。前面提到的范进,就是典型。

  其次,《儒林外史》从批判科举制度出发,对封建社会中上自各级官吏,下至乡绅地主,旁及名士山人、盐商富贾,乃至和尚道士、媒人牙婆、骗子赌徒、势利小人等,都做了揭露和批判。比如,当时从科场出来的官僚,毫无实际经验,文不能安邦定国,武不能临阵杀敌,他们疯狂地追求科举功名,为的只是自身的荣华富贵,一旦做了官,不是为民做主,而是放肆地剥削百姓,成为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贪官酷吏。

  最后,描绘了百姓生活的艰辛和困苦。书中写了百姓生活贫困而得不到救助,府县等地方官却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这就是当时“太平盛世”下的社会。有学者提出清朝自乾隆中后期便开始走向下坡路,是有一定道理的。

  《儒林外史》在揭露当时醉心于功名富贵的士人、官员的丑恶嘴脸和社会政治腐败的同时,也刻画了一批正面人物,作者吴敬梓在他们身上寄托了自己的理想人格。

  首先,吴敬梓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剖析了形形色色读书人的灵魂后,得出的结论是:八股取士制度和与之并生的功名富贵观念,是使儒士麻木、僵化、堕落的毒剂。因此,他刻画出的正面人物多有经世致用的学问,而不是只会作死板的八股文章。

  其次,《儒林外史》中的正面人物都淡泊名利,不巴结达官显贵,不贪图钱财,乐善好施。虞育德虽做了南京的国子监博士,每年却只积几两俸金,“养着我夫妻两个不得饿死就罢了”。

  第三,儒家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义,而要实行仁义,就要遵从礼的规定和制约。吴敬梓认为当时社会的混乱,是因为人们对礼法的忽视,丧失了仁义之心。于是,他在小说中写道:迟衡山极力建议盖一所泰伯祠,用古礼古乐致祭,“借此大家习学礼乐,成就出些人才,也可以助一助政教”。以德服人,以德化俗,是吴敬梓心中真儒的本质特征。

  这样一部杰出作品在成书后,就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好评。对后世文学作品影响很大。

  还需指出的是,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就是在世界文学史上,《儒林外史》也有着很高的地位。有英国学者评论此书是一部极为出色的著作,足堪跻身世界文学杰作之林,可与意大利薄伽丘、西班牙塞万提斯、法国巴尔扎克或英国狄更斯等人的作品相抗衡。

发布时间:2019年10月22日 16:12      来源:共产党员网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