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讲要为大家介绍的是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的《日知录》。
《日知录》是一部笔记体的学术札记。顾炎武把平日的读书心得与文献资料、调查访问搜集到的材料进行归纳整理,然后用一个个小专题写出来,既有充分的事实依据,又有作者自己的判断和结论。书名“日知”,出自《论语》: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意思是,每天知道一些过去所不知道的知识,每月不忘记那些已经掌握的东西,这样就可以称为好学的人了。这表明了顾炎武日日求知、永不停止的治学态度。
当然,顾炎武编《日知录》,不是为学术而学术,而是他看到了明朝末年社会弊病丛生,风气日益衰败,民生凋敝的现象,于是将自己的“经世致用”思想寄托于学术之中。
今天我们读《日知录》,其中的一些观点,仍有借鉴意义。
首先,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著名论点。他先阐发了一个观点,就是“亡国”和“亡天下”的区别。古代改朝换代的权力更替,是属于“亡国”问题,这需要由君臣和贵族们去关心,与百姓没有大的干系;而败义伤教、无君无父、道德沦丧则会使整个民族陷于衰败,这就是“亡天下”。接着,顾氏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就是说保天下是保国的前提和基础,要靠普天下的百姓共同来关心和参与。这里提出的“天下兴亡”其实已不再是针对反清复明,而是在于捍卫社会的道德、公平与正义,是要把个人的前途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体现了顾炎武崇高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在这一基础上,顾炎武对君主独治进行了批评,而主张众治。他认为“君”非绝世之贵,天下之大,仅靠君主一人是管理不好的,而应该扩大民间百姓的权力。这种观点虽不同于今日的民主制度,但他重视民众的力量,突出民众的地位,以民心向背为治乱根本的思想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其次,顾炎武提出应顺应时势进行变革,特别是对社会制度的弊端一定要加以改变。在《日知录》中,他以“封建”和“郡县”制度为例,说道:封建制变为郡县制,这是历史的必然,但如今郡县制的弊端又到了极点,就必须加以改革,否则,危机将一天比一天严重。他还通过《周易》的《革》卦表达了自己对变革的看法,提出要变革之时,就要主动加以改变,如此才能赢得人心,取得信任。
第三,顾炎武十分重视人心风俗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几条整顿人心风俗的措施:一是朝廷要带头行教化;二是在正面倡导的同时,通过法制手段,严惩败坏世风的贪官、奸臣;三是要让百姓有安居乐业的物质条件,即所谓“衣食足而知荣辱”。
第四,顾炎武还提出要重视人才,认为人才对国家治乱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他说:“国家之所以长治而不乱者,人才也。”为此,他提出改革生员制,目的就是使国家得到有真才实学的人。
最后,作为一部学术笔记,顾炎武在治学态度和方法上也有着自己的见解。比如,他提出引用古人言论的时候,一定要加上“立言之人”,就是说引用别人言论时,一定要注明作者和出处。这不单是学术规范的问题,还是尊重作者劳动成果的问题。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顾炎武治学踏实、严谨、务实的态度。以这种态度写成的《日知录》,必然是一部不朽的名著。
共产党员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49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