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中学时,我们学到过一篇课文,叫《活版》,写的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活字印刷术。这篇文章出自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编写的一部综合性笔记体著作——《梦溪笔谈》。本讲我们就来谈谈这部书。
《梦溪笔谈》共30卷,其中包括《笔谈》26卷、《补笔谈》3卷、《续笔谈》1卷,内容涉及天文、历法、气象、地质、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农业、水利、建筑、医药、历史、文学、艺术、人事、军事、法律等诸多领域。特别是作者以近三分之一的篇幅总结了中国古代、尤其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所达到的辉煌成就,详细记载了我国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卓越贡献,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宋代的三大笔记体著作,此书居其一,另外两种是洪迈的《容斋随笔》和王应麟的《困学纪闻》。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此书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沈括将此书取名《梦溪笔谈》,自有渊源和内涵。
“梦溪”取自沈括晚年所居的“梦溪园”。关于“梦溪”,据沈括自己说,是缘于他年三十许时,曾梦见来到一处小山,见“花木如锦覆,山之下有水,澄澈极目,而乔木翳其上”,因而“梦中乐之,将谋居焉”。后来他常梦至其处,“习之如平生之游”。熙宁年间,他托一位道士在江苏镇江买下一处园圃,但没有去看过。被贬后,他恍然发现先前所买下的园圃正是梦中所游之地,认为自己的缘分在此,于是决定在这里筑室安居,并称它为梦溪。
沈括的梦溪园确是个好地方。溪之上耸立的山丘,千木放花,名曰百花堆,他的庐舍就建在花堆的中间。庐舍之西是荫于花竹之间的壳轩,轩之上有俯瞰山下田野阡陌的花堆阁,阁旁百寻巨木参天。靠近花堆崖头有茅舍曰岸老堂,堂后有俯瞰梦溪的苍峡亭。西花堆有环绕湍急绿波的万竿青竹,名曰竹坞。过竹坞而南,在溪岸与岸上道路之间有狭长的杏嘴。竹林中有供游宴的萧萧堂,堂南水边轩榭曰深斋,又有建在封土高台上可以眺望的远亭。这样的地方,在今人看来真如梦境。沈括又说自己“所慕于古人者,陶潜、白居易、李约,谓之‘三悦’,与之酬酢于心;目之所寓者,琴、棋、禅、墨、丹、茶、吟、谈、酒,谓之‘九客’”。在这样的环境中过退隐的生活,也是古代士大夫文化的“一绝”了。
“笔谈”二字,则是作者在深居简出之后,想到平时与客人朋友谈论过的一些问题,时时作些回忆性质的笔记,就像又回到当日与客人会晤闲谈时的情景,而每每沉浸于笔谈之中,萧逸忘情,不知日已偏西。当然,作者实际所与交谈的,不过笔墨纸砚罢了。
《梦溪笔谈》作为一部综合性的笔记,完全出自沈括之手,我们不禁要问,沈括的能力真的如此出众吗?书中的描述,特别是对于中国古代科技的记录都是真实的吗?
答案是肯定的。
沈括幼年的见闻以及多年的为官经历,使他对各地的风俗、社会的人情世故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同时,沈括也是一位博学之士,对于唐宋制度史、宋代财政史、音乐学、天文历算学、医药学、地理地图学、考古学、诗学及书画学、音韵学、文献考证学等无不精通。尤为重要的是,沈括的成就与其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是分不开的。他强调“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告有法”,法即事物变化的法则。他还说“大凡物理有常有变”,所谓“有常”,就是遵循着一定的自然规律,所以“有变”,是因为具体条件的不同而引起的。
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使沈括注意总结群众的实践经验,重视劳动人民的发明创造。还使他重视实践,身体力行,亲自观察体验,掌握第一手材料。
总之,《梦溪笔谈》是沈括一生经历和学识的总结,沈括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和求真务实的态度,大大提升了此书的价值。
谈到《梦溪笔谈》的最大价值,莫过于它真实记录了北宋以前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这些成就直到今天仍令中国人自豪,令外国人赞叹。
比如印刷术,特别是活字印刷术是我国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之一,但在正史中却找不到关于它的记载,而《梦溪笔谈》中则有着详实明确的记载,是关于这一发明的最早珍贵史料。沈括所总结的活字印刷术,比德国谷腾堡于1445年发明的金属活字印刷术要早四百多年。
又如在物理学方面,沈括对光学颇有贡献。他谈到:“阳燧照物皆倒,中间有碍故也。”这里讲到的“阳燧”就是一种凹面镜,表示用凹面镜照物体,所成的像都是倒立的。这是由于在物体和凹面镜之间存在着一个“碍”的关系,这个“碍”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凹面镜的焦点。他还谈到:“阳燧面洼,向日照之,光皆聚向内。离镜一二寸,光聚为一点,大如麻菽,著物则火发。”这是对凹面镜向日取火实验的描述。千百年来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一直停留在感性阶段,沈括则不仅对现象做了一般描述,还讲清了它的原理,说明了光是直线传播的,解释了凹面镜的成像规律,是我国在光学方面的一个重要历史成就。
除了记录科技成就,《梦溪笔谈》一书还记载了当时的一些社会现象,而这些现象所折射出的人生哲理,对今人也有借鉴意义。试举两例:
北宋有个叫柳开的人,年轻时性格狂放、华而不实、爱慕虚荣。他参加科举考试时,为了显示自己的博学,把送给主考官作参考的文章装裱成一千多个卷轴。考试那天,他身穿短衣,亲自推着独轮车把这些卷轴送进考场,目的就是为了引起考官的注意,博取名声。和他同时应考的,还有个叫张景的书生,这人写文章很有名,但他只是随身带了一部书稿呈给了考官。考官仔细阅读了考生们的参考文章,认为柳开所呈的文章虽然多达千卷,但内容极其空洞,因此没有录取他;而张景的书稿则受到考官的赞赏,立即将其录为优等生。事后,人们编了一句俗语来评说这件事:“柳开千轴,不如张景一书。”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做人做事都要脚踏实地、凭真才实学,想靠炒作、玩花架子出人头地,最终只能留下千古笑柄。
宋代还有个叫李士衡的人,一次,他奉命出使高丽,随行的副手是一武官。高丽人送给李士衡和副手很多礼物,李士衡是个不重钱财的人,他将礼物全部交给副手经管。回来时,所乘船有点漏水,那个副手担心自己的礼物被水浸湿,便多了个心眼儿——在装船时,故意将李士衡的物品放在最底层,将自己的物品放在最上层。谁知船行到海中时,遇到了大风浪,船夫要求将船上的货物扔到海中以减轻船的重量,否则,船就可能翻了。于是,大家忙着往海里扔东西,扔到将近一半时,风平浪静了。副手一看,因他的东西在最上面,所以几乎都被扔到海里了,李士衡的物品则完好无损。这个故事说明:做人心术要正,否则往往会贪小便宜而吃大亏。
共产党员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49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