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讲要介绍的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政史类资料汇编——《尚书》。它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政治、军事、礼制、官制、法制、天文、地理、音乐、舞蹈和教育诸多领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
《尚书》记录了我国上古时期统治者治国理政的经验,其中蕴含的思想和主张,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是顺应民意。
上古时代,统治者为了证明其统治地位的合法性,便说权力是上天赋予的,他们是受上天之托管理社会、统治民众的。
再后来,发生了无数的权力争斗和转移,这给一些人以极大的震撼。权力既然是上天授予的,为什么又会失去呢?
经过几番苦苦思索,智者们得到了答案。原来天命不是永恒不变的。
天命为什么会变?上天在什么情况下会把权力收走呢?“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上天爱怜民众,只要民众有要求,上天就会将权力收走,转移给更合适的人。
那么,上天转移权力的意识从何而来?“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上天和百姓的心是相通的,天命来自民心。要想保有天命,必须获得民心。
其次是施德政,任贤能。
殷革夏命,周革殷命,是我国上古时期最重大的社会变革。这种变革深化了当时一些政治家、思想家对治国理政的认识。“德惟治,否德乱。”到了周代,召公更直接指出,夏商两代都是由于“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并以此告诫年幼的成王。可见,以德施政,成为我国上古时期治国理政的一条重要经验。
此外,选用什么样的人,也事关为政的成败。《尚书》记载,帝尧选拔舜,是由于舜贤能;舜禅位于禹,也是由于禹治水有卓越的功绩。至于后世汤的大臣伊尹和武丁的大臣傅说,都是身份低微的人,但因为他们德才兼备,所以被选拔为辅佐之臣。
第三是关注民生,安定社会。
古代先哲曾经提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表明他们已经意识到国家的根基在于民众。民众安定了,一个国家的政权才会稳固。因此,统治者主张施政要关注民生问题。
《洪范》是较完整地提出社会治理原则、方略的一篇文章,它把五行列为施政要做的九件大事之首,可见统治者对民生问题的重视。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这五种保障民众生产生活、须臾不可或缺的基本物质。这些物质丰富了,民众生活就安定了,政权也就稳固了。
第四是提倡勤勉政务,反对安于逸乐。
古代先哲深知维持一个政权的长期存在并非易事。因为“皇天无亲”“民心无常”,只有勤于政务,才能实现长治久安。
《无逸》篇集中反映了上古政治家们的这一理念。这篇文章是周公归政后,担心成王年轻,会贪图安逸、荒废政事而发表的告诫之辞。认为君主只有了解劳作之艰辛,知道民众生活之辛苦,才会兢兢业业处理政务,维护社会的稳定。
第五是依法治理,谨慎施刑。
早在帝舜时期,就设置了专管司法的官员,制定了“五刑”,并将其图像刻在器物上以警示人们。还规定用刑要做到明察案情,量刑公允。
《吕刑》是《尚书》中唯一一篇专讲法律的文献,它全面讲述了如何依法治理、慎于用刑。其中提到的一些原则,对今天的司法工作仍有借鉴意义。
第六是强化危机意识,加强学习修身
从多次的权力更迭中,哲人们认识到统治者是否具有居安思危意识对巩固政权非常重要。怀有忧患意识,就不会陷入困境;缺少这种意识,安于逸乐,怠政荒政,就一定会陷入困境。
此外,学习不是为了粉饰自我。对统治者而言,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执政能力。为此,先哲强调要通过学习,自觉修身养德。而修身要从小事做起,还要长期坚持。这些对今天的我们仍有启发意义。
共产党员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49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