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讲要为大家介绍的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谈《诗经》,就要提到所谓的“六义”,即风、雅、颂和赋、比、兴。风、雅、颂是《诗经》的分类,即《诗经》这部书是按照风、雅、颂三部分来编排的。“风”,又叫“国风”,是当时诸侯国所辖各地的乐曲,实际就是相对于当时周天子的京城而言的各地方的土乐,犹如我们现在所说的地方民歌、地方小调。“雅”,其实就是周人所谓的“正声雅乐”,是相对于地方乐而言的,因为这些诗大多产生于西周、东周的都城地区,周天子把王城附近的乐曲称为正乐,是出于当时尊王的思想。“雅”又分为“小雅”和“大雅”,这大概与它们产生的时代有关,“小雅”中的诗在时代上比“大雅”晚。“颂”是朝廷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
风、雅、颂是《诗经》的一种类别区分,赋、比、兴则是《诗经》的三种表现手法。赋是铺陈直叙;比是打比方、用比喻;兴复杂一些,主要意思是外界事物触动了诗人的兴致,引发诗人歌唱,因此兴多数用在诗歌的开端。
《诗经》中的诗歌从创作年代上说,上自西周初年,下至春秋中期,时间跨度在五六百年,产生地域又如此广泛,那么我们不禁要问,这些诗歌是怎么收集到一起的呢?关于这一问题,一般认为主要有两种方式。
第一种是采诗。就是每年春季来临时,集居的人群到田野中去劳作,这时就有叫做“行人”的采诗官,敲着木铎在路上巡游,把民间传唱的歌谣采集起来,然后向上献给朝廷的乐官(大师),乐官配好音律,唱给天子听。目的是便于周王了解民情,知道为政的得失,以便省察自己。另一种是献诗。采诗主要收集到的是地方的民谣,而《诗经》中还有颂诗和贵族所作的诗,这是采诗官们无法采集到的,这些诗大多是通过“献诗”的渠道汇集到周王朝中来的。
今天我们看到的《诗经》,共311篇,但《小雅》中的《南陔》《白华》《华黍》《由赓》《崇丘》《由仪》六篇,只存下了篇目名而没有内容,因此实际存诗共305篇。至于各篇的作者,绝大多数已经不可考证其名。因为民歌多属于民间创作,最初由一个或几个人唱出,随着流传又不断地加工、修改,采诗官也无法准确得知诗的作者,而只记录下了诗的内容。至于卿大夫的作品,也没有署名。只有个别的诗作,因为有特殊的记载,又参考诗的内容,可以对诗的作者进行确认,比如《鄘风·载驰》是许穆夫人所作,应该是可以肯定的。
《诗经》的内容非常丰富,有写政治、农事、狩猎、行役、战争、宴饮、祭祀、歌舞,有写爱情、婚姻、民俗,而且形象生动,美妙动人,真实描绘了西周至春秋中期那段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状况及社会风貌。
今天的我们往往用文学的眼光看待《诗经》,但在周代,《诗》的用途却很广,除了典礼、娱乐和讽谏等作用外,它还用于外交场合,就是作为表达情义、美化辞令的工具,这就是“赋诗言志”。儒家是主张出仕的,因此孔子才有“不学《诗》,无以言”的教诲。对于《诗》,孔子还说过:“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如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我们重新审视和阅读《诗经》,同样具有启发意义。
首先,《诗经》中蕴涵着深厚的爱国情感和浓郁的友爱亲情,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根本。像《卫风·载驰》抒写了许穆夫人的爱国之情,《秦风·无衣》则是战士在国家面临强敌压境时唱出的保家卫国的战歌。此外,《小雅·蓼莪》“哀哀父母,生我劬劳”体现了父母之爱;《小雅·常棣》“凡今之人,莫如兄弟”体现了兄弟之情;《小雅·伐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体现了朋友之情;《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体现了和睦温馨的爱情。《诗经》中的爱国情感和友爱亲情,超越了时代局限,已经升华、融合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随着时代的变迁,其具体内容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以重亲重孝、爱国爱家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伦理道德却没有改变,这也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生生不息的源泉和动力。
其次,《诗经》中表现的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自强力的基石。无论古人还是今人,都强调居安思危,强调集体意识。《诗经》中的忧患意识主要体现在关心国事、抨击弊政、忧国忧民的情感上,是有识之士关注周室命运、民众苦难以及忠贞爱国的崇高品质的体现。“小雅”中的《北山》《节南山》《十月之交》《雨无正》《巧言》等篇,从各个方面表达了诗人们的正直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最后,《诗经》中呈现的以“中和”为美的观念,是中华民族和谐思想与亲和力的体现。《诗经》中有许多描绘农业生产的诗,由于当时农业生产对大自然的依赖关系,因此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文化心态,这种心态通过诗歌表达出来,即农业社会人们效法大自然和谐的节奏秩序而产生“中和”的思想观念。正是如此,后人认为这些诗作具有“温柔敦厚”的美学观念,恪守了“中和”的原则,达到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境界,更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融洽的关系。
那么,今天的我们应该怎样读《诗经》呢?北京大学教授、著名学者褚斌杰先生在多年研究《诗经》的基础上,认为初学者和一般文学爱好者不妨首先读选本。《诗经》全书305篇,从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来看,不都是同等重要的。一般选本,对它作了遴选,一些贴近生活、艺术性强、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大致都包括在内了。而且都带有注释,有的还附有今译;对每篇作品还写有点明诗歌背景、主旨的解题。
但在阅读中还要注意几件事:
一是这些选本只代表不同选者的眼光,所以从选篇到注解并不会完全相同。在这种情况下,不妨选一本公认较好的选本为主,如余冠英的《诗经选》,然后再参考其他的选本、读本。
二是书中的译文对初学者是有帮助的。但它只可作为阅读时的参考,绝不可代替对原诗的阅读。因为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时代的产物。离开原作者时代所用的语言,无形中就丧失了它的风格和韵味,模糊了作者的个性。
三是不要止于一般的理解和阅读,最好还要熟读兼之以吟咏。特别是《诗经》中的一些民歌作品,它本是口头传唱的,其篇章结构、语言运用、语言节奏、抒情手法,均与音乐有关。如今乐调已失,变成了书面文学。为了把握它的艺术真谛,体味它的风格神韵,不妨通过吟咏来增强领会。
另外,近些年出版的一些关于《诗经》名篇鉴赏的书,以及好的鉴赏文,既解诗又重审美,即从艺术上剖析其特点和成就,正可以补一般文学史和注释本在这方面的不足,对于初学者如何理解《诗经》作品,领会其艺术特征,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共产党员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49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