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品读中华经典》系列音频 | 说文解字

微信扫一扫 ×

  本讲要为大家介绍的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有系统的字典,它就是东汉许慎编的《说文解字》。

  也许有人会说,字典有什么可谈的,这不就是人人会查,碰上认不得的字就翻翻的字书吗?现在这类书有的是,什么《汉语大字典》《中华大字典》《新华字典》,谁家都有一本两本,何必要介绍它呢?有三个理由使我们不能不重视它:

  第一,在世界所有语言文字中,大概只有中国还使用着直接从象形文字发展出来的符号系统,其他如古埃及文字等早已消亡。这样,汉字就为我们了解古代人的思维方式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也为我们了解自己的语言特征提供了一条坚实的路径。而《说文解字》则是了解汉字的最重要的大门,大门一侧是汉字的古代形态,大门的另一侧是汉字的现代形态。打开了这道大门,我们就可以从古到今、顺利地弄清汉民族的语言与思维特征。

  第二,《说文解字》不仅是字典,还是理解汉代经学乃至政治、思想、文化的一把钥匙。

  第三,字典常常是人人皆有而人人都忘的东西。其实,这种看似普通的东西可能是用得最多的,有不少学者和作家都爱读字典,因为字典会告诉你很多你不了解或没时间了解的知识,读《说文解字》也是一样,更何况它还是通向古文字学和上古文化史的第一道大门。

  《说文解字》收录9353个“字”,加上“重文”又有1163个,这些字按部首分成了540部,每个字首先列出小篆或“古文”字形,然后进行解释。把字按部首分类,这是许慎的一大创造。

  也许有人会问,我们读《说文解字》什么用处呢?我们认为,直接用途有:

  可以了解现在我们仍然在使用的汉字,尤其是它的字形、字义的来龙去脉。现在可以知道确定的早期汉字,有殷商刻在甲骨上的卜辞一类的文字,有殷周铸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再下来就是战国、秦代使用的篆、籀、古文了。此后经汉代隶书到魏晋以后的楷书,便形成了现在通用的文字。其中,汉字形变最为巨大的是篆、隶之间的那一次,这次变化使我们现在使用的汉字距离原始汉字开始遥远了,很多字失去了造字时的基本形状,于是,我们常常不明白这些字为什么这样写,为什么是这个意思。如果我们读《说文解字》,看看它对字形的分析,看看它保存的篆、籀、古文,那么,很多疑问就能迎刃而解,因为篆、籀、古文毕竟保存了较多的汉字原型,而到了隶书、楷书变化就较大了。

  第二,《说文解字》还是我们考察中国古代文化的绝好材料。书中所收的字是古人使用过的,古人的一些偏好、习俗,以及对万事万物的理解和想象常常反映在这里面。比如,《说文解字》示部有62个字,除了“社”“祈”“神”“祖”“祝”“祥”“禁”“福”“祸”“禅”等字现在还常用外,其他的都接近绝迹。可是,古人创造了这么多示部的字,绝不是为了好玩,而是字字有其用途的。原来古人重视祭祀,大至祭天地,中至祭祖先,小至祭灶台,名目繁多。为了区别这些不同的祭祀仪式,便有了这些不同的示部字。从这些今人已经很陌生的字里,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社会的一个很重要的侧面,也证实了“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古话。

  最后,我们也要注意,《说文解字》中也有一些错误,因此在阅读的时候应当小心。毕竟许慎一人知识有限,思考未周,而后来的学者经过长期研究,对它做了不少纠正。

发布时间:2019年10月22日 16:37      来源:共产党员网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