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讲要为大家介绍的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今天我们看到的《诗经》,共311篇,但《小雅》中的《南陔》《白华》《华黍》《由赓》《崇丘》《由仪》六篇,只存下了篇目名而没有内容,因此实际存诗共305篇。
《诗经》的内容非常丰富,有写政治、农事、狩猎、行役、战争、宴饮、祭祀、歌舞,有写爱情、婚姻、民俗,而且形象生动,美妙动人,真实描绘了西周至春秋中期那段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状况及社会风貌。
今天的我们往往用文学的眼光看待《诗经》,但在周代,《诗》的用途却很广,除了典礼、娱乐和讽谏等作用外,它还用于外交场合,就是作为表达情义、美化辞令的工具,这就是“赋诗言志”。
如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我们重新审视和阅读《诗经》,同样具有启发意义。
首先,《诗经》中蕴涵着深厚的爱国情感和浓郁的友爱亲情,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根本。像《卫风?载驰》抒写了许穆夫人的爱国之情,《秦风?无衣》则是战士在国家面临强敌压境时唱出的保家卫国的战歌。
其次,《诗经》中表现的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自强力的基石。无论古人还是今人,都强调居安思危,强调集体意识。《诗经》中的忧患意识主要体现在关心国事、抨击弊政、忧国忧民的情感上,是有识之士关注周室命运、民众苦难以及忠贞爱国的崇高品质的体现。“小雅”中的《北山》《节南山》《十月之交》《雨无正》《巧言》等篇,从各个方面表达了诗人们的正直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最后,《诗经》中呈现的以“中和”为美的观念,是中华民族和谐思想与亲和力的体现。《诗经》中有许多描绘农业生产的诗,由于当时农业生产对大自然的依赖关系,因此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文化心态,这种心态通过诗歌表达出来,即农业社会人们效法大自然和谐的节奏秩序而产生“中和”的思想观念。正是如此,后人认为这些诗作具有“温柔敦厚”的美学观念,恪守了“中和”的原则,达到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境界,更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融洽的关系。
那么,今天的我们应该怎样读《诗经》呢?北京大学教授、著名学者褚斌杰先生在多年研究《诗经》的基础上,认为初学者和一般文学爱好者不妨首先读选本。《诗经》全书305篇,从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来看,不都是同等重要的。一般选本,对它作了遴选,一些贴近生活、艺术性强、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大致都包括在内了。而且都带有注释,有的还附有今译;对每篇作品还写有点明诗歌背景、主旨的解题。
另外,近些年出版的一些关于《诗经》名篇鉴赏的书,以及好的鉴赏文,既解诗又重审美,即从艺术上剖析其特点和成就,正可以补一般文学史和注释本在这方面的不足,对于初学者如何理解《诗经》作品,领会其艺术特征,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共产党员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49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