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当中,有一部很独特的书,它有着“天下奇书”之称,名字叫《山海经》。本讲我们就来说说这部书。
关于《山海经》书名的含义,有学者认为:在先秦古汉语中,陆地隆起高耸的地貌叫“山”,人和物的聚集众而广叫“海”,划分山系、区域叫“经”。“山、海、经”的原意是:“山、水、人、物和区域的划分。”还有学者说:《山海经》顾名思义,它是以山为经、以海为纬来记述上古社会的。书中的“山海”观念囊括了名山棋布的海内华夏和四海之外的广大世界,含有天下和全世界的意义。“经”是经历、经过的意思,而非儒家的经典之义。
综合而言,《山海经》就是上古先民对自己经行世界的一次记述。无论哪种解释,都强调了这部书所记载的内容包罗广泛,而且反映的是当时人们的一种生活状况。
事实确实如此。今天通行本的《山海经》共十八卷,包括《山经》《海经》两部分。据统计,《山海经》记载了100 余个国家、近3000个地名、447座山、300余条水道、204个神话人物、300多种奇兽、400多种植物、100余种金属和矿物。至于散布于全书中的神话传说,更是俯拾皆是。由此可见,这部书的内容涉及上古社会地理、天文、历史、神话、气象、动物、植物、矿藏、医药、宗教等诸多方面,是一部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山海经》里,我们可以看到大量光怪陆离的神仙。比如南次三山有龙身人面的山神,而西次二山的神仙有的是人面马身,有的是人面牛身。这些半人半兽的形状究竟有何意味?实际上,这是原始先民对自然和祖先的一种祭祀形式,半人半兽是原始人的幻想,是人类早期思维的投影。通过描绘这些半人半兽的神仙,先民们对祖先的图腾崇拜就被折射出来。
《山海经》记载的虽然多是上古之事,但其内容仍具有现代价值。
首先,《山海经》中包含着许多令我们感动的神话故事,积淀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比如《北山经》中的精卫是一个矢志不移的形象,浩瀚的东海因为精卫鸟的不懈努力而日益变浅,在这个故事中,生命的顽强和尊严得以彰显。这些神话到文人的手里,变成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名作。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中“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后世的名著像《镜花缘》《红楼梦》也从《山海经》中取材:《镜花缘》中出现的长臂、结胸等国即直接来源于《海外南经》中的长臂国和结胸国。《红楼梦》的开篇即是大荒山和女娲补天的故事,将读者的思绪与《山海经》紧密对接。
其次,《山海经》中虽然有很多看似“荒诞不经”的记载,却是上古先民观念的一种反映,因此,今天的学术界,越来越重视它作为信史的一面。书中的肃慎国、匈奴国、犬戎国、氐人国都是秦汉时期曾经在我国北方频繁活动的古族。书中关于上古社会的传说则含有对中华文明起源的追忆。炎黄两个部落的战争,实际上反映了炎黄两个古族逐渐融合共同构成为华夏族的史实。而对炎帝、黄帝、舜的世系的记载,则是研究上古文明的重要史料。此外,《山海经》叙述我国的地理也很有系统,特别是《五藏山经》中对西域地区山川形势记载十分周详,有学者认为汉代人对于西域地理的认识,一定程度上就来源于这部书,并断言早在汉武帝遣使通西域之前,就出现了由民间自发开辟出来的丝绸商队通道,这个观点让我们对丝绸之路又有了重新的认识。
最后,《山海经》在细致描绘花草禽兽的基本特征之后,总要指出它们给人带来的利弊。书中还特别重视动植物的药用功能,一部《山海经》就如同一部上古的《本草纲目》。同时,它对各地的矿藏资源也十分留意,进行了详细的记载。从这些记叙中,我们能够看出上古先民了解自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利用自然,而在他们对山神祭祀的虔诚态度里,又体现着一颗敬畏自然的心,这一点正是我们应该加以借鉴的。
共产党员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49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