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古典诗歌犹如灿烂群星,以其独特的魅力辉耀时空,久传不衰;而唐诗无疑是这浩瀚星空中一颗璀璨的明星。但唐诗如此之多,若想全读,恐怕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在普及和流传过程中,就出现了许多唐诗选本,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当属《唐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署名蘅塘退士。此后经过多方考证,基本确定“蘅塘退士”的真实姓名是清代的孙洙。《唐诗三百首》实际上是孙洙和他的继室夫人徐兰英共同编成的。
《唐诗三百首》共选诗310篇,包括五古40首、七古42首、五律80首、七律51首、五绝37首、七绝60首。此书编成后“风行海内,几至家置一编”,真正达到了畅销书的效果。
《唐诗三百首》选诗较精,涵盖面广,所选多是唐诗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从具体诗人和诗作看,突出盛唐和晚唐两个时期。盛唐突出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和韦应物,晚唐则突出杜牧和李商隐。此外,为反映唐诗的整体面貌,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问题,在突出重点诗人的同时,编者还注意选取上自皇帝、宰相,下到僧人、歌女,这些能够体现社会各个阶层生活的诗作。在诗作题材上,则包含了山水田园、咏史怀古、登山临水、赠别远怀、边塞出征、思妇宫怨等。所选诗作风格或慷慨激昂,或哀怨悲歌,或飘逸豪放,或沉郁顿挫,但总体上符合温柔敦厚、怨而不怒的“雅正”要求。
《唐诗三百首》具有一定的教化功能。
首先是思想教育。
从选篇来看,《唐诗三百首》共收77位作者的作品,其中选杜甫的诗最多,达39首。编者为何对杜甫情有独钟呢?因为“诗圣”杜甫的一生充满着忠君爱国的赤诚、感时忧民的忧虑,以及虽处颠沛流离却时刻心系家国黎民的执着,而这正是儒家理想人格的现实体现。若论性情之正,自当首推杜甫。
其次是情感教育。
《唐诗三百首》注重收录表现君臣、父子、亲朋等有关纲纪伦常之情的作品。像杜甫那首写伉俪相思之情的《月夜》,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忆弟深情打动人心的《月夜忆舍弟》,以及几首怀念李白的诗篇,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元稹、白居易是以乐府见长的诗人,但《唐诗三百首》没有选他们的乐府之作,却选了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以及元稹悼念亡妻的《遣悲怀三首》等,这些都是情深意挚、凄婉动人的抒情佳作。正是在这些亲情、友情、夫妇之情等平常而又普遍的人伦关系中,才能见出人类情感的平实而又伟大。
最后是审美教育。
孙洙说《唐诗三百首》是“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编选而成的,之所以“脍炙人口”,就是因为所选诗歌具有高度的审美性。《唐诗三百首》在审美上是有独立的诗歌美学标准的,那就是:具有精工的艺术表现力、富于流美的诗歌韵律、蕴含真挚的思想感情,以及饶有味道的悠然韵致。
总之,《唐诗三百首》是唐诗的缩影,这本包纳三百余首唐诗的选集体现了唐诗的风骨,展示了唐诗的精髓,突显了唐诗的灵魂。它给人以美的享受,在提高人们文学修养的同时,也使人获得不少教益。
共产党员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49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