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品读中华经典》系列音频 | 文心雕龙

微信扫一扫 ×

  本讲要为大家介绍的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文艺理论巨著《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是一位前无古人、后少来者的人物。他自幼好学,从小即怀有美好的憧憬,追求树德建言、经世致用的人生价值。后来,他受到佛家思想的浸润,但没有遁入空门,更没有改变他心中的儒家伦理观念。

  《文心雕龙》共五十篇,用骈文写成,每篇篇末有“赞曰”作结。其中《序志》篇作为全书的总序,被放置在书末,是解读全书基本内容和理论体系的重要依据。其余四十九篇则可以分为“文之枢纽”“论文叙笔”“剖情析采”三个部分。

  那么,刘勰为什么要写《文心雕龙》这部书呢?

  这还要从他曾经做的两个梦说起。前一个梦是说他在7岁时梦到天上布满如锦的彩云,欣喜之余,竟登上天去采摘起来。后一个梦是说他在30岁而立之年,梦到捧着礼器,侍奉着孔子周游列国。刘勰的两个梦,正是他的两个愿望,反映了他写作《文心雕龙》的两个目的。

  彩云若锦,锦即锦绣。在古代典籍里,“锦绣”可以代称文学,《文心雕龙》中常用“锦”来形容文采。可见,前一个梦说明刘勰自幼便对文采、文学有一种期许,是他与生俱来的一种才性,表明了他“为文”的一种愿望。

  第二个梦境则显示了刘勰对尊儒崇圣的向往。儒家有“三不朽”之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刘勰写《文心雕龙》就是为了实现“君子处世,树德建言”的价值观,希望以一部《文心雕龙》留名于后世。他有句很有名的话:“安有丈夫学文,而不达于政事哉。”意思是学文不能就只知道文,还要充分地参与政事、关注现实、建功立业。根据刘勰的自述,他力求通过阐发儒家经典来纠正当时文坛上追逐浮华新奇的不良风气,以求能够追随孔子,表现出儒家济世的理想。所以,《文心雕龙》不仅是一部文学理论著作,更是一部儒家人文修养和文章写作的教科书。

  《文心雕龙》作为一部文学理论名著,具有很大的价值。

  首先,正如著名文艺理论家周扬先生所说,《文心雕龙》“在古文论中占有首屈一指的地位,它是中国古文论中内容最丰富、最有系统、最早的一部著作,在中国没有其他的文论著作可以与之相比”,同时,“这样的著作在世界上是很稀有的。《文心雕龙》是一个典型,古代的典型,也可以说是世界各国研究文学、美学理论最早的一个典型,它是世界水平的,是一部伟大的文艺、美学理论著作”,“它确是一部划时代的书,在文学理论范围内,它是百科全书式的”。作为一部最早的文学理论百科全书,此书为后世文学作品研究奠定了基础。

  此外,《文心雕龙》强调了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和谐。刘勰认为有好形式而无好内容,或有好内容而无好形式,都不是好的作品;好的作品必须是“衔文佩实”“舒文载实”,即内容与形式有机统一。可见,在刘勰眼中形式美和内容美如同血肉般互相依存,体现了文学的中和之美。因此,刘勰提出在写作之前要有一番慎重的思考,根据自己的思想内容选择最适当的表现方式,驾驭好语言文字。而此书中的“论文叙笔”部分被誉为中华文章写作的宝典,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

发布时间:2019年10月22日 16:37      来源:共产党员网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