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品读中华经典》系列音频 | 唐诗三百首(详解版)

微信扫一扫 ×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古典诗歌犹如灿烂群星,以其独特的魅力辉耀时空,久传不衰;而唐诗无疑是这浩瀚星空中一颗璀璨的明星。仅按清代所编《全唐诗》统计,就有作者三千多人,诗篇五万余首。面对如此多的唐诗,若想全读,恐怕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在普及和流传过程中,就出现了许多唐诗选本,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当属《唐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署名蘅塘退士。后经过多方考证,基本确定“蘅塘退士”的真实姓名是清代的孙洙。《唐诗三百首》实际上是孙洙和他的继室夫人徐兰英共同编成的。

  《唐诗三百首》共选诗310篇,包括五古40首、七古42首、五律80首、七律51首、五绝37首、七绝60首。此书编成后“风行海内,几至家置一编”,真正达到了畅销书的效果。

  《唐诗三百首》选诗较精,涵盖面广,所选多是唐诗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从具体诗人和诗作看,突出盛唐和晚唐两个时期。盛唐突出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和韦应物,晚唐则突出杜牧和李商隐。此外,为反映唐诗的整体面貌,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问题,在突出重点诗人的同时,编者还注意选取上自皇帝、宰相,下到僧人、歌女,这些能够体现社会各个阶层生活的诗作。在诗作题材上,则包含了山水田园、咏史怀古、登山临水、赠别远怀、边塞出征、思妇宫怨等。所选诗作风格或慷慨激昂,或哀怨悲歌,或飘逸豪放,或沉郁顿挫,但总体上符合温柔敦厚、怨而不怒的“雅正”要求。

  那么,孙洙为什么要编这部唐诗选本呢?大概有三个目的。

  首先,《唐诗三百首》是针对当时通行的蒙学读物《千家诗》编选不善而编的。“随手掇拾,工拙莫辨”是孙洙对《千家诗》的一个评价,这也意味着他选编唐诗要做到精挑细选,即不能“随手”,还要讲究“工”,就是优秀的唐诗作品。

  其次,孙洙编《唐诗三百首》是要作为家塾课本。孙洙做过教习、教谕和教授,因此对当时家塾所用的教材非常了解。或许是他对当时的家塾课本并不满意,而自己又做过老师,对学生的认知能力有所了解,因此决定亲自动手编一部关于唐诗的教材。从孙洙对所选诗歌作的注来看,可谓是既简明,又清晰,便于学生的理解和使用。

  第三,孙洙想尝试把自己选编的唐诗集,作为学诗和写诗的入门向导。编这本书时,正是他做江宁府教授之时,站在一府教授的角度指导学子学诗是很正常的事。而且,清代的科举考试,在乾隆二十二年时出台了一项新规定,即从二十四年乡试开始,于第二场加试五言八韵试帖诗一首。也就是说,试帖诗成为科举考试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既然要考,就要有如何应考的参考书,而孙洙又对“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句谚语比较相信,因此他决定编《唐诗三百首》,用来帮助学子学作诗、应科举。

  最后,我们要来谈谈《唐诗三百首》的教化功能。

  首先是思想教育。

  书中选录了郑畋的《马嵬坡》一诗:“玄宗回马杨妃死,云雨难忘日月新。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唐人写关于马嵬坡的诗近百首,其中不乏佳作,孙洙为何偏偏要选这一首呢?我们从他为此诗所加的批语中可以得到答案:“唐人马嵬诗极多,惟此首得温柔敦厚之意,故录之。”原来,孙洙看重的是此诗体现出的“温柔敦厚”的教育意义。

  再从选篇来看,《唐诗三百首》共收77位作者的作品,其中选杜甫的诗最多,达39首。编者为何对杜甫情有独钟呢?因为“诗圣”杜甫的一生充满着忠君爱国的赤诚、感时忧民的忧虑,以及虽处颠沛流离却时刻心系家国黎民的执着,而这正是儒家理想人格的现实体现。若论性情之正,自当首推杜甫。

  其次是情感教育。

  诗歌的特质在于以情动人。《唐诗三百首》注重收录表现君臣、父子、亲朋等有关纲纪伦常之情的作品。像杜甫那首写伉俪相思之情的《月夜》,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忆弟深情打动人心的《月夜忆舍弟》,以及几首怀念李白的诗篇,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在《月夜忆舍弟》的评语中,孙洙说道:“录少陵律诗,止就其纲常伦纪间至性至情流露之语,可以感发而兴起者,使学者得其性情之正,庶几养正之义云。”元稹、白居易是以乐府见长的诗人,但《唐诗三百首》没有选他们的乐府之作,却选了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以及元稹悼念亡妻的《遣悲怀三首》等,这些都是情深意挚、凄婉动人的抒情佳作。正是在这些亲情、友情、夫妇之情等平常而又普遍的人伦关系中,才能见出人类情感的平实而又伟大,杜甫深切的忧国爱民之念正是人伦情感的升华。唯有此至情至性,方能有更深更高的社会情感。孙洙选诗特别注重日常人情,应该说是很有见地的。

  最后是审美教育。

  孙洙说《唐诗三百首》是“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编选而成的,之所以“脍炙人口”,就是因为所选诗歌具有高度的审美性。具体说来,包括诗歌艺术和审美意境两个方面。

  《唐诗三百首》非常注意选择艺术上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并且还作了简要的评注。如杜甫《春望》一诗,开头两联的批语是“四句十八层”,“烽火连三月”一句的批语是“承感时”,“家书抵万金”一句的批语是“承恨别”,于是将这首诗的结构层次、深层意蕴细细地剖析出来。对杜牧《秋夕》的批语是:“层层布景,是一幅着色人物画,只‘坐看’二字,逗出情思,便通身灵动。”指出它以景含情的艺术特点。在分析诗歌的艺术时,编者有对诗法的解释,但他更注重提醒读者优秀的诗歌应该是浑然一体、一气贯注的。例如,对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前两联的批语是:“二十字可作十五六层,而一气贯注,无斧凿痕迹。”可见编者十分注重诗歌的整体性、连贯性。这些诗歌艺术表现、艺术特征等方面的简明批语,虽然没有多少独到的见解,但对初学者来说,这种诗艺的指点还是非常必要的。

  诗法、诗艺是作诗的基础,但并不是诗歌的最终目的。诗歌的最终目的是要具有高度的审美愉悦性,做到以情动人、以境感人。唐诗的优美意境在山水田园诗中体现得最为充分。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刘长卿四位都是以写山水田园著称的诗人,《唐诗三百首》收录了多篇他们的作品。

  《唐诗三百首》对“神会”“神来”之作更是赞不绝口。如编者对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一诗的批语为:“四句一气旋折,神味无穷。”又称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气旋折,八句如一句,而开合动荡,元气浑然,自是神来之作。”

  由此可以看出,《唐诗三百首》在审美上是有独立的诗歌美学标准的,主要是:具有精工的艺术表现力、富于流美的诗歌韵律、蕴含真挚的思想感情,以及饶有味道的悠然韵致。

  总之,《唐诗三百首》是唐诗的缩影,这本包纳三百余首唐诗的选集体现了唐诗的风骨,展示了唐诗的精髓,突显了唐诗的灵魂。它给人以美的享受,在提高人们文学修养的同时,也使人获得不少教益。

发布时间:2019年10月22日 16:43      来源:共产党员网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