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品读中华经典》系列音频 | 颜氏家训

微信扫一扫 ×

  提到家训类的著作,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南北朝时期颜之推的《颜氏家训》。的确,《颜氏家训》在传统中国是本很有名的书,享有“古今家训,以此为祖”的美誉。

  这部书共七卷二十篇,内容十分丰富,主要论及家庭伦理教育及治家的方法、品德教育及修身治学的方法、为人处事及养生的方法,以及各种文化知识。这些内容基本涵盖了长辈教育子孙立身处世的需要,特别是它继承和发展了儒家“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思想,力主“治国有方、营家有道”的实用型新观念,并提出了很多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因此,后人认为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化的家训著作,堪称家训之祖。

  直到今天,书中关于家庭伦理、道德修养、为学为人等方面的内容仍有借鉴意义。例如,颜之推认为长辈应尽早培养子女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如果等到已经养成恶习再去纠正那就太晚了。而且提出家教的关键是父母,父母的行为和教育方法对子女的成长影响很大,必须把爱子和教子结合起来,切忌“无教而有爱”。他还十分强调环境对人成长的意义,希望后辈能够谨慎交友,要向榜样学习。在书中,颜之推用极为推崇的语言记录了贤人的事迹,目的就在于此。

  讲到这里,我们还需要弄清一个问题,就是中国为什么会有“家训”类的著作出现呢?

  其实,家训是中国传统宗法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指的是家族或家庭对子孙后代修身、治家、睦亲、处世、教学、婚姻、择业、仕宦等方面所立的规矩或告诫的话。一般来说,家教是直接的教育,即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必须是直接接触、面对面进行。而家训则可以间接传承,即创立家训的人不必和被传承的子孙面对面教授。在家训的规范下,在家教的保障下,以及在全体族人或家人的共同践行下,会形成一种家庭风尚,这就是家风。

  家训著作的产生,首先与古人对社会秩序的体认有关。在古人看来,先确立家内秩序,方能建立政治秩序和社会秩序。《礼记·大学》中说“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就是基于这种社会责任。为调和家庭内部矛盾,规范家庭成员的言行,维护家内之礼,族长或家长就要制定家训,写于家谱中,悬挂于族祠或自家的中堂上,需人人皆知,人人践行,否则就要受到家法的惩罚。

  另外,家庭也是儿童最重要的教育场所。而家庭教育的文本就是家训,一部好的家训对家族的生存延续往往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除了《颜氏家训》外,我们这里再介绍几种著名的家训类著作。

  一是,袁采的《袁氏世范》。宋代人袁采从小受儒家思想影响,为人才德并佳。在任温州乐清县县令时,他撰写了《俗训》一书,用来践行伦理教育。后来,有人认为这部家训不仅可以施之于乐清一县,而且可以“远诸四海”;不仅可以行之一时,而且可以“垂诸后世”“兼善天下”,成为“世之范模”,于是建议将此书改为《世范》,《袁氏世范》由此得名。此书共三卷,论及父子、兄弟、夫妇、子侄等各种家庭成员关系的处理,阐明了家人族属和睦相处的准则,纵论了立身、处世、言行、交游之道,提供了持家兴业的经验,被誉为“《颜氏家训》之亚”。

  再者是朱柏庐的《朱子家训》。明末清初教育家朱柏庐著有《朱子家训》,又称《治家格言》。这部书以“修身”和“齐家”为宗旨,通篇劝人要勤俭持家、明辨是非,读书要志在圣贤,做官要心存君国。作者采用对仗的手法叙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处世方法,读起来琅琅上口,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等名言,至今仍广为流传。

  最后是曾国藩与《曾国藩家书》和《曾国藩家训》。《曾国藩家书》和《曾国藩家训》是晚清名臣曾国藩写给四位弟弟和两个儿子的书信,内容涉及治家、为学、处世等多方面。曾国藩十分重视对晚辈及子女的教育,他的家书全面反映了其教育之道,其中的精髓至今仍具有借鉴意义。

  如今,我们提倡对古代家风、家训的传承和创新。由于受时代的限制,古人的家训中既然有树立基本价值观、培养行为规范的作用,但其中也充斥着男尊女卑、因果报应等腐朽的封建观念。因此,今天我们在读古人的家训时,要注意结合时代的需要进行取舍。也就是说,我们弘扬传统家训应与时代紧密衔接,从中汲取积极向上的精华,做好个人,服务社会,振兴国家,这样才能让传统家训精神在新时代散发出新的光辉。

发布时间:2019年10月22日 16:15      来源:共产党员网 打印